芬蘭研究新發現:野生動物護理竟有物種差別

赫爾辛基大學獸醫學院與芬蘭 SEY 動物福利組織共同開展的一項研究,對受傷和患病野生動物的治療情況以及相關因素進行了探究。在芬蘭,對野生動物的照料是動物福利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包括動物園和志願工作者。該研究通過在線調查進行,並在《獸醫科學前沿》上發表。

研究表明,野生動物的種類會影響護理決策。最常接受治療的動物是哺乳動物和鳥類,而得到最少護理的羣體包括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刺蝟顯然是一個突出的羣體,因爲許多受訪者表示他們通常只治療刺蝟。

“那些爲刺蝟提供照料的受訪者通常沒有接受過正式的動物相關培訓,也沒有野生動物照料方面的長期經驗。通常,他們治療個別刺蝟的傷病並幫助它們過冬,”赫爾辛基大學獸醫學院的研究負責人勞拉·漢寧恩(Docent Laura Hänninen)說。

在芬蘭,動物被放回野外的頻率比其他國家高得多。據這項研究表明,大約 80%接受治療的動物被放回了野外。僅就哺乳動物而言,這一比例高達 90%。

相比之下,參與此次調查的獸醫稱,大約 50%接受治療的動物被放回野外,這與控制國家的國際水平差不多。然而,大多數受訪者都沒記錄下他們所照顧的動物。

“倘若關於放回野外的動物的相關數據準確無誤,那麼就有可能存在它們在並非必要的情形下接受了照料的情況,或者在健康狀況欠佳時便被放回。這兩種情況都會給動物帶來痛苦。

“缺乏記錄留存這一情況也致使難以監測照料狀況並制定流程。受訪者未輕易對培訓需求進行詳細說明,這或許意味着知識方面的差距未能被察覺,”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SEY 的執行董事卡蒂·懷特說。

懷特認爲,進一步探討有關照顧和恢復野生動物的倫理事宜,並在這一過程中確立統一標準十分重要。今年年初生效的《動物福利法》要求對野生動物的護理情況進行記錄。

“當野生動物被人類捕獲時,會承受強烈的壓力和產生恐懼。尤其是長期的壓力,對動物福利危害極大,也會阻礙它們在被放歸野外後的生存。

“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避免給予動物不必要的照顧,同時任何治療期的時長都應儘可能短,以避免不必要地增加它們的痛苦,”懷特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