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島最後老兵辭世 生前見到「臺灣同胞」了卻心願

中央社河內24日專電

富國島最後一名老 兵德舉去年11月辭世,島上孤軍走入歷史臺商蘇建 源是首名拜訪陳德舉的臺灣人,他回憶陳德舉當時見到 他這位「臺灣同胞」,情緒相當激動,久久不能言語

1949年國共內戰末期,由將軍黃傑率領的國軍部隊 約3萬人由廣西轉進越南,欲借道前往臺灣,越南當時 受法國統治,這批國軍部隊被解除武裝後輾轉送往位於 越南西南方的富國島,大多數人直到1953年才返回臺灣 。 這批官兵及其眷屬撤退至臺灣後,分散在全臺各地 「富國新村」,但當時仍有數十人並未乘船前往臺灣, 而是因婚姻或工作因素留在富國島。

此外,對另一些人 來說,與其前往臺灣,留在越南要返鄉還比較方便。 有別泰緬孤軍「想去臺灣而不可得」,這一小羣「 能去臺灣卻又不去」的人,未有人爲其寫書、拍電影, 加上歷經南越政權交替,政治大環境一再變化,他們在 世時過得極爲低調,幾乎被世人遺忘。

越南臺商獎學基金會董事長蘇建源回憶,1998年左 右,中華民國駐越南代表胡家麒曾帶領檯商前往富國島 ,一行人前往市中心陽東(Duong Dong)造訪黃傑爲當 時死去的留越官兵所立的紀念碑。 此後蘇建源多次造訪富國島,其中一次還遇見一名 80多歲、牙齒都掉光的老兵一起餐敘,在他得知島上仍 有國軍與其子孫後代時,便在心裡許願,盼有一天能爲 這些人做點事。

2019年11月2日,蘇建源前往富國島發放獎學金給 國軍子弟,除在事前委由富國華人相濟會長吳猷合尋 找符合資格的受獎學生,並向他提出「想見老兵」的請 求,最終順利與島上最後一名老兵陳德舉相見。

蘇建源回憶,當時可能因爲訊息轉告落差,陳德舉 起先誤會蘇建源是臺灣的官員,一直盯着他看久久不能 言語,老人家一度就要掉下淚來,待情緒平復後才緩緩 說出:「有臺灣來的人來看我了。」 因爲陳德舉說話帶有濃厚的貴州口音,蘇建源當時 光是要聽懂陳德舉的名字籍貫就花了10幾分鐘,儘管 溝通很費力,陳德舉還是拉着這名「臺灣同胞」說個不 停,甚至多次進出房間拿文件資料與照片講故事聊天過程陳德舉出示一張「中華民國留越國管訓 總處第一管訓處軍士畢業證書」,上面記載着來自貴 州省清鎮縣時年23歲的陳德舉「修業期滿、成績合格」 ,落款日期爲中華民國41年2月26日。

蘇建源表示,陳德舉說自己當年從天津一路轉戰, 到南京才編入黃傑部隊,接着一路進入江西、湖北、湖 南、廣西,而後進入越南,但對於自己的部隊名稱則想 不起來,也只記得自己是個「很小的兵」。 在富國島生活70年的陳德舉儘管中、越文都會說, 但當蘇建源拿出紅包以越文向高齡93歲的他祝壽時,陳 德舉先是推拒,立刻以中文補上「你到臺灣後還回來看 我呢,那就是最好了」,並以正體字寫出自己的名字。

蘇建源指出,那次見面,陳德舉走路還很穩健,說 話聲音也很宏亮,兩人相約年年都要聚一次。只是到了 2020年11月9日,當他再度前往富國島赴約,卻被告知 陳德舉已於當年11月2日過世,而未能再見一面。 促成蘇建源與陳德舉相見的功臣吳猷合是富國島海 南華僑二代,家族一百年前在此定居。

吳猷合表示,陳 德舉以往看到他時都會打招呼,也曾向他提起回貴州探 親數次,但兩人幾次的對話都很簡單。 當地華人表示,當初這批留在富國島的國軍都是年 輕小夥子,當地民衆對他們的印象就是「很勤勞、肯吃 苦」,由於富國島盛產胡椒,很多人靠着種植胡椒維生 ,陳德舉也是其中一位。

國軍轉進富國島的歷史一晃眼逾70年,近10幾年島 上老兵急速凋零,2011年還有中國民間團體前來富國島 尋找老兵,並帶着老兵餘集年回中國探親轟動一時。但 吳猷合說,餘集年也已於4、5年前離世。 吳猷合指出,這批島上老兵生前都不會特別強調國 軍身分,但當地人能從他們一口「外國腔」的越南語對 其身世猜到大概。在陳德舉去年底以高齡94歲辭世後, 富國島的老兵故事寫下最終章。

萬字記錄「富國島的日子」 89歲退休教官難忘:老鄉補我一槍吧!

「被俘應該要自殺!」 老教官陶如朗:困富國島4年回臺還被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