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科技小院守護革命老區致富路
在革命老區嶽西的廣袤田野中,夏日的陽光灑在茯苓種植基地的壟溝上。安慶師範大學茯苓菌團的成員們正穿梭其中,與種植戶進行熱切交流,仔細查看茯苓的生長狀況,用熱情與擔當、科技與智慧在這片浸潤着紅色記憶的土壤上共同繪製出一幅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
嶽西地處大別山腹地,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說,中藥茯苓種植歷史悠久。本地優質的松樹是嶽西茯苓生長所需要的主要培養料,爲茯苓菌的生長提供了充分的養分。然而,由於當地的農戶大多采用砍伐松木的方式來培植茯苓,導致當地森林植被的破壞,影響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且茯苓是一種生長在地下的真菌,其菌絲會穿透土壤,利用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進行生長,長期養殖會造成土壤鹽漬化和土壤肥力下降。
爲了解決這一現狀,保證茯苓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茯苓菌團”與當地企業安徽西農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展開合作,成立科技服務平臺——安徽嶽西茯苓科技小院,共同探索產業升級的新路徑,守護革命老區致富路。
安徽嶽西茯苓科技小院是建立在生產一線的、集農業科技創新、示範推廣和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其以研究生與科技人員駐地研究,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和零費用服務農戶及生產組織爲特色,以實現作物高產和資源高效爲目標,引導農民進行高產高效生產,促進作物高產、資源高效和農民增收,並逐步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業經營體制變革,爲技術研發和推廣增添“源頭活水”。
在連日的走訪中,團隊深入鄉村,與種植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他們走進田間地頭,實地考察茯苓的種植環境,詳細瞭解種植戶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針對種植戶提出的技術難題,團隊成員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耐心地進行解答和指導。同時,他們還向種植戶介紹了最新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種植戶提高產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在下雨,田間積水過多,不利於茯苓的生長怎麼辦?”“傳統種植的茯苓生長週期太長了,有什麼辦法能儘量縮短嗎?”面對種植戶的提問,團隊成員、生物科學類專業2023(6)班的方良睿結合自身所學,爲他們進行一一解答。據她介紹,團隊研發的茯苓生態種植模式不限季節,可以通過工廠化集中管理縮短生長週期,且僅在結苓期覆土,可控性較高。“村民們的支持與信任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我們一定會撲下身子‘迎考’,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交出新時代科技創新的‘田野答卷’”方良睿這樣說。
嶽西縣中關鎮請寨村的王德權是一名有着30多年種植經驗的茯苓種植戶,當團隊走進家中與他交談時,他自豪地分享着:“我們家的地在斜坡上,田間的水可以自流,茯苓的產量比別家的都要高。”他表示,由於新技術的引進,現在大部分農戶都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採用更環保的種植方式,提高了產量的同時還保護了森林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該團隊第四年參與此項活動。四年來,團隊成員不忘初心,持續爲嶽西的茯苓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憑藉着紮實的專業知識,不斷探索創新。截至目前,團隊已攻關研發了茯苓液體發酵和袋料培植、壓縮棒培植、半覆土培植、引苓接木四種新型茯苓栽培模式,有效避免傳統伐木種植方式造成環境破壞等弊端,真正做到將實驗室研究成果“送”入百姓家,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爲革命老區致富提供了“新農具”。
團隊隊長、生物技術專業2023(2)班的葉籽杭表示,通過與種植戶的交流,他能深刻體會到種植戶們對於致富的渴望和對科技知識的渴求,看到有的種植戶因爲自己的幫助而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他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們會繼續努力,深入實地調研,研發出更多新型培植方式,提高茯苓產量,用科技守護嶽西的致富路。”
通訊員 馬士蕊 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