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澆飯到了上海也得叫能量碗。”
上海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別的地方的餐廳都在卷低成本和好味道,而這裡卷的卻是起名套路。
蓋澆飯叫能量碗。
經典上海早餐叫佛卡夏。
肉夾饃叫帕尼尼。
如果再這樣發展下去,恐怕你以後去餐廳點菜都只能靠猜了。
事實上別說菜名了,就連餐廳名都是如此。
用網友 @honey 的話吐槽就是:“我的簡歷能找上海人幫我美化嗎?”
如果說這裡真的有什麼賺錢密碼,那就是越洋氣越好賣。
而且賣的再貴都有人買單。
北海道麪粉。
土耳其米飯。
以至於有的餐廳的菜單連中文都沒有。
但與此同時你也會發現,上海的異國料理可以說是比本國還正宗。
再冷門的沒有存在感的國家都有自己的食堂。
所以說這種營銷方式其實並非崇洋媚外,而是人家這方面確實做得出類拔萃。
任外地人再怎麼看不慣,上海的國際化從來都不是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