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主動私有化退市增多,什麼信號?

港股流動性有限一直以來被市場詬病,這也導致不少上市公司市場估值難以體現其基本面,股票交易量偏低的同時,還要付出高額成本維持上市地位。

權衡之下,部分公司選擇私有化退市。近期有報道稱,昔日“體操王子”李寧考慮將港股上市公司李寧私有化,並已邀請多家知名機構參與其中。3月20日李寧業績會上,李寧本人迴應稱,任何能給投資者提高回報的方案都會考慮,但目前沒有跟私有化有關的信息可以向大家報告。

從迴應來看,既沒有否認也沒有承認,這不免給投資人留下遐想空間。不容置疑的事實是,李寧股價的確從去年1月以來一路走低,目前股價較去年80港元左右的高點大幅縮水。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港股一共有10家公司退市,其中有5家爲私有化主動退市,還有幾家正在私有化退市的路上。

港股主動私有化退市增多

近日有報道稱,昔日“體操王子”李寧考慮將港股上市公司李寧私有化,在3月20日業績會上,李寧本人迴應稱,任何能給投資者提高回報的方案都會考慮,但目前沒有跟私有化有關的信息可以向大家報告。對於股價過低的問題,李寧迴應,股價的事情不是我的責任,是由市場決定的。

從上述迴應來看,李寧既沒有否認也沒有承認,對於公司私有化的態度耐人尋味。

若李寧公司選擇此時進行私有化,背後或有多重考量。一是公司面臨股價低迷、市值縮水的困境,當前市值與2021年9月的高點相比,已減少超過2100億港元。

二是,私有化對李寧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和市場佈局或將產生深遠影響。對內而言,私有化有助於公司引入優質股東,更高效地整合股東資源,優化治理結構,從而提升運營效率,以更好地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對外而言,私有化後的李寧公司在實施長期戰略時將更加從容,不必過分擔憂短期市場波動,這有助於公司更堅定地推進品牌經營等戰略目標。

目前港股主動私有化退市案例正在增多,其中,中集車輛擬以每股7.5港元的價格回購全部已發行H股,並從港交所自願退市。中國中藥也於2月21日發佈公告稱,控股股東國藥集團擬以每股4.6港元價格將公司私有化,較此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溢價4.9%。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港股一共有10家公司退市,其中私有化退市的有5家,還有多家公司刊發公告稱擬私有化退市。

低流動性成爲私有化退市共性

某中資券商投資銀行部簽字保薦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港股市場大約80%的資金集中在20%的優質股上,這意味着很大一部分非常好的公司股份流通量很低,很多公司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融資功能,保留港股上市地位效益並不明顯,這是港股公司選擇私有化退市的主因之一。

另一方面,港股估值普遍不如A股,有一些企業從港股私有化退市之後會擇機重回A股。科創板開閘以及註冊制全面實施也給一些擬退市的企業提供了重新上市的契機。

“港股的冰山現象比較嚴重,個股成交斷層嚴重,2000多隻個股有活躍交易的可能也就是十分之一,剩下的都沉在冰山下面。但這裡面其實有很多是質地比較好的公司,從這個角度來看,私有化這塊業務市場空間還是很大的。”上述簽字保薦人表示。

“我們正在與多家公司探討潛在的私有化退市方案。其實很多上市公司也有這部分需求,而海外資金是需要攻克的難題之一。除了境內外一體化的投行顧問服務外,我們能夠提供資金安排;直接爲客戶提供融資,或幫助客戶安排境外融資,完成私有化退市交易。香港市場中有很多質地比較好的公司,由於投資者的偏好問題導致公司實際價值並沒有得到釋放,我們也正在挖掘這樣的潛在客戶。”另一中資券商投資銀行部董事、併購專家Tom(化名)表示。

據悉私有化要約價格的溢價一般在30%—50%,過低的溢價可能會招致小股東反對,進而降低成功概率,過高的溢價則會加大公司的私有化成本。如果一家公司想私有化退市,所需的資金量有一個很簡單的算法,假設公司市值爲20億港元,大股東持股75%,流通盤25%,也就是5億港元的流通盤,40%的溢價,那麼私有化退市所需資金即7億港元。融資方式包括股權融資及債權融資,其中跨境債權融資包括內保外貸(收購方在境內以人民幣現金或其他資產抵押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出具保函,境外的分行能放出相應的外幣貸款,此種方式常用)、內存外貸等。

對於如何選擇有意向私有化退市標的,上述簽字保薦人表示,這裡面涉及到很多維度,條件包括大股東佔比要相對較高,股權過於分散會增加私有化難度;其次,大股東或母公司需要實力相對雄厚或者有足夠的資金以及足夠的還款來源,具備完成私有化的能力;第三,公司維持上市地位的成本偏高,估值偏低,成交不活躍,幾乎失去融資功能,但質地較好;第四,完成私有化後與大股東或者母公司其他戰略目標一致,如優化業務佈局,資源整合,重新上市等。

責編:朱雨蒙

" Type="normal"@@-->

校對:廖勝超

" Type="normal"@@-->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