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警惕!星艦真正厲害之處不是技術,而是軍用潛力
10月13日,美國SpaceX公司進行了可重複使用重型運載火箭“星艦”的第五次試飛,史無前例地使用發射塔回收了巨大的火箭一級助推器,而二級載荷還成功落入預定海域,本次發射獲得了圓滿的成功,創下了多項世界紀錄。
從發射成本來看,“星艦”堪稱登峰造極
長期以來,由於航天發射成本極其高昂,每公斤載荷發射成本高達1萬美元以上,導致沒有幾個國家玩得轉。高昂的發射成本也大大制約了人類探索太空的發展速度。
Space X公司的偉大之處在於,把高大上的航天發射變成平民都觸手可及的行業。
“星艦”的最大優點在於發射入軌成本相比以往任何一款運載火箭來說都極大降低了,據稱每公斤發射成本將降低到10美元,遠遠低於一次性使用運載火箭(每公斤發射成本1萬美元)。今後一旦“星艦”技術成熟,一個50公斤重的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可能也就幾千美元,屆時,絕大多數科技公司都有能力參與太空活動。
爲了降低發射成本,“星艦”在箭體材料成本、發動機成本和燃料成本三方面都做了巨大努力。
爲了降低箭體材料成本,“星艦”箭體大量使用廉價的不鏽鋼材料製造,每公斤價格僅3美元,整體結構設計儘可能簡單,不採用捆綁式設計,以便於降低製造難度。
爲了降低發動機成本,該火箭一級和二級都使用“猛禽”全流量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系列型號,一枚“星艦”一級就需要33臺“猛禽”火箭發動機,二級需要6臺“猛禽”火箭發動機真空版+3臺普通版“猛禽”火箭發動機,總計需要42臺“猛禽”系列火箭發動機。一枚“星艦”所需的發動機就足夠湊足一個生產批次,有助於發揮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
爲了進一步降低成本,“猛禽”發動機還大量使用3D打印技術生產零部件,極大減少“猛禽”發動機的零部件數量,從而降低生產複雜度,進而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最終目標是通過規模生產,將單臺製造成本降低到25萬美元。
爲了儘可能均攤箭體和發動機製造成本,“星艦”被設計成一級和二級都可以回收,多次重複使用。
爲了降低燃料成本,“星艦”選用的是極其廉價的液態甲烷作爲燃料,同時選用成本低廉的液氧作爲氧化劑。據測算,“星艦”每次發射需要消耗約750噸液態甲烷,3000噸液氧,燃料成本約100~200萬美元。
從科學技術角度來看,其實“星艦”也就只有3項值得學習的硬核技術
“星艦”是有史以來,人類製造併成功發射的最大運載火箭,還是最大的可重複使用火箭運載火箭。
別看“星艦”有多麼巨大,但其實勉強稱得上有重大突破的硬核技術就只有3項:1、全流量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技術,2、垂直降落回收技術,3、多機並聯操控技術。
全流量火箭發動機最早由前蘇聯提出並組織研製,並取得技術突破,Space X公司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了世界首款全流量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並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也算是有一定技術突破。
垂直降落回收技術其實美蘇爭霸期間,雙方研製的探測器軟着陸月球就已經掌握了,算不上多麼難,無非就是多試驗幾次就能掌握,現在Space X公司開發的垂直降落回收技術差別在於要在儘可能節省燃料的前提下在大氣層內垂直降落回收。
多機並聯操控技術前蘇聯N-1重型運載火箭就做過,只可惜當年的計算機太落後,由計算機控制的操控系統不夠靈敏,最終4次發射全部失敗。但其中第3次發射和第4次發射,N-1火箭都已經成功升空幾十秒,實際上已經證明前蘇聯通過N-1運載火箭已經初步掌握了多機並聯控制技術。Space X公司開發的多機並聯操控依託後發優勢,現在的計算機性能遠超上世紀60年代,操控系統的靈敏度自然也遠超當年,說白了就是依託後發優勢帶來的技術紅利。
這三項技術中最難的要數全流量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如果造不出能夠在幾百℃高溫下承受液氧腐蝕的特殊合金,那根本造不出這種火箭發動機。Space X研製的“猛禽”發動機最大的優點是推重比非常高,但造價卻很低廉,比起動則千萬美元的高壓補燃氫氧發動機,足以堪稱白菜價。
總而言之,“星艦”是一款在研發思路上具有開創性的運載火箭,它跳出了運載火箭追求純粹高可靠性的固有思維,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低廉發射成本的思路。儘管從技術上來說,它並不具備開創性,仍然只是對已有技術的改良,但卻極大降低了人類進行航天活動的門檻,未來有利於快速提升人類進行太空活動的頻率和規模。
比起一味誇讚“星艦”,我們更應該警惕美國利用這款運力巨大的可重複使用火箭以更低一個數量級甚至兩個數量級的成本大量發射航天器,從而通過規模優勢構建太空優勢。試想一下,如果未來美國利用廉價的星艦大量部署太空激光武器站、紅外預警衛星網絡、光學偵察衛星網絡、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網絡等太空軍用航天器,我國又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