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玩電玩「走火入魔」險被退學 親子同療擺脫迷「網」
▲臺南市立醫院身心科粟寧醫師指出,手機與上網已是大多數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電玩失調」是一種疾病,需要身心科醫師協助治療。(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臺南報導
1名高三生沈溺電玩世界,不論在家或上學整天手機不離手,沉溺在網路遊戲中,連上課時也在打電玩,造成課業表現不佳,甚至被記過恐被退學,經求助臺南市立醫院身心科粟寧醫師,診斷爲「電玩失調」症,當事人連同家長一起接受治療,導正學生的認知,偷玩手機的狀況改善,後來也順利畢業。
近年來因網路遊戲或網路不當使用而求診身心科的患者有增加的趨勢,粟寧醫師表示,曾有名高三男學生,由家長陪同看診,男學生不論在家或上學整天手機不離手,沉溺在網路遊戲中,連上課時也在打電玩,造成課業表現不佳,甚至被記過恐被退學。
經進一步瞭解發現,個案的父母都有工作,對小孩管教態度不一致,造成個案無所適從。夫妻長期意見分歧而時有爭執,對彼此也產生不滿,更難對小孩有一致的約束目標,個案則藉由電玩逃避凝重的家庭氣氛。
該名男學生除「電玩失調」,也有輕度憂鬱症,他在遊戲中很投入,覺得這是他可以掌控的世界,包括掌控「玩遊戲」這件事,因此形塑想玩就玩的態度。相對於學業以及他爸媽的態度,則是無法掌控的。男學生經過心理治療,認知玩電玩是在紓解壓力,自己要能掌控生活,也協助他在不被指責的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父母也進行伴侶諮商,管教態度較趨一致,也能和小孩達成共同約定的目標。經治療後,男學生上課偷玩手機的狀況改善,後來也順利畢業。
科粟寧醫師說,手機與上網已是大多數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人花費大量時間在打電玩、逛網站、與人聊天,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11版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已經正式「電玩失調」(gaming disorder,或稱爲遊戲障礙)定義成一種疾病,2018年國衛院首次進行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調查,結果發現,臺灣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爲3.1%,高於西方國家的1%。
粟寧醫師表示,大部分「電玩失調」的個案,可能合併其他身心狀況,比如憂鬱症、社交焦慮症、過動症等,藉電玩紓解自己情緒困擾或人際壓力。此外,由於現今社會多爲雙薪家庭,加上工時長、壓力大,親子間相處陪伴越來越少,電玩反而變成子女情感上的寄託。
粟寧醫師認爲,適當的電玩是娛樂或是社交話題,建議家長不需要刻意禁止,但要多瞭解小孩在玩些什麼,增進親子溝通;和小孩討論玩電玩的時間、頻率等,避免過度沉迷。如發現難以控制遊戲時間,且優先程度已超越其他興趣或日常生活,甚至影響課業、工作、人際關係,則可找醫師進一步評估。假如已經達到「電玩失調」,就要考慮開始治療。目前關於「電玩失調」的治療研究尚不多,通常會以心理治療爲主,再依照個人及家庭狀況考慮其他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