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鳥戴鳥環、背“小書包” 科研人員如何花式追蹤研究候鳥?
每年秋冬之際,當候鳥夜間集羣飛越雲南省南澗縣鳳凰山時,由於濃霧和風向的原因會降低飛行高度,遇到燈光便會循光而至,形成了“百鳥朝鳳”的獨特景觀。因此,這裡也是鳥類環志和研究的理想場所。眼下,鳳凰山的候鳥遷徙高峰期已到尾聲,一年一度的環志工作也在抓緊開展。
鳳凰山:候鳥夜間環志進入倒計時
夜幕降臨,南澗鳳凰山鳥類環志站的技術人員正在候鳥通道上安靜又緊張地忙碌着,設置誘捕燈光和捕鳥網。伴隨着陣陣翅膀撲騰聲,一隻只過冬遷徙的候鳥陸續撞網。技術人員迅速對候鳥進行捕捉,隨後帶回環志站點,用專業手段進行測量、標記。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 伍和啓:它叫楔尾綠鳩,是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它是一隻雌鳥,我們剛剛可以聽到它“咕咕”的聲音,爲什麼要給它做一個頭套,是緩解它的緊張。處理完了以後你看它很自然,它不緊張。我們在做所有環志的過程當中都要安靜,不要給這些鳥類造成額外的負擔,腳抓着這個樹枝,它看不到,但還是覺得很安全。
工作人員會選擇大小合適的鳥環,然後用鉗子固定在候鳥的小腿或跗跖上,這一切都要趕在天亮之前儘快完成。第二天一早,他們會將候鳥放歸自然。鳥類環志是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當地的鳥類環志工作一般從每年的白露節氣開始,霜降前後結束。今年的環志工作因氣候影響,整體向後推遲了1到2周,預計11月上旬才能結束。
鳳凰山的環志工作起源於1999年,迄今已標記放飛鳥類304種6.7萬隻,並進行了80多次全球衛星追蹤。2020年,曾經環志到1只瀕危鳥類——白腹針尾綠鳩,刷新了中國鳥類的新紀錄。
衛星定位追蹤器投用 候鳥監測“串點成線”
鳳凰山多年的環志工作,爲候鳥科研監測提供了大量的科學數據。今年,科研人員又有一些新的發現。
除了在鳥類腿部佩戴金屬環,科研團隊還給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候鳥安裝了衛星追蹤器,將衛星定位技術引入環志工作中。追蹤器的體積小、重量輕,形狀很像一個背起來的“小書包”,並不會對候鳥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不同於傳統環志,衛星追蹤器能夠通過北斗衛星實時返送信號,記錄候鳥的遷徙路線,並將數據傳輸至科研團隊。這些衛星追蹤器,爲候鳥保護、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等工作提供了更加準確的科學依據。
今年的環志與追蹤工作開展以後,工作人員有了許多新發現。
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研究所所長 袁玉川:我們從9月中旬至今已環志鳥類110種1362只,今年環志到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比較多,有紅喉歌鴝、楔尾綠鳩、灰頭鸚鵡等。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 伍和啓:在雲南境內,像無量山、哀牢山區域這種類似的候鳥遷飛關鍵棲息地還有很多處。我們非常有必要把這些重要的關鍵棲息地聯動起來,信息共享,這樣對整體經過雲南的候鳥遷飛通道保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