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恐龍同時代! 首次琥珀中發現近億年前古雛鳥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近億年前古雛鳥比龍」。(圖/翻攝自北京青年報微博,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研究者近日在北京發佈了首件在琥珀中的古雛鳥標本,該標本距今9900萬年,與恐龍處在同一時代,研究學者給這個標本取名爲「比龍」。邢立達對此表示,「研究顯示,『比龍』是一隻較爲完整的反鳥類雛鳥,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羽毛特徵。」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O’Connor),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白明副研究員、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士·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爾省皇家博物館裡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

邢立達介紹,「『比龍』包含琥珀的體積不小,長度約有9公分容納了接近完整的一隻古鳥類的頭部頸椎翅膀、腳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關的軟組織和皮膚結構,甚至連鱗片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而「比龍」研究論文也已經在國際知名地學刊物《岡瓦納研究》(Gondwana Research)線上發表。

▼整個琥珀的長度約爲9公分,古雛鳥則是約6公分長。

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表示,「標本中的這隻小鳥沒有明顯掙扎的跡象,牠的死因令人好奇,是不是恰好在捕獵的時候被從天而降的樹脂給黏住呢?其整體姿態酷似正在捕獵的姿態,身體揚起,爪子嘴巴張開,翅膀往後仰,非常的生動。」

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指出,「『比龍』標本的頭骨有明顯的牙齒,其椎體等其它骨骼形態一致表明,牠屬於典型的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其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反,因此得名。」

反鳥類和今鳥類是鳥類演化的兩個主要的譜系,並在早白堊世出現了較大的生態分化和輻射,牠們有着較強的飛行能力,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平時在樹上棲息,但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同絕滅。

『比龍』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North of Myanmar Kachin Chukang Valley)。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產物。邢立達介紹,「這隻小鳥體型嬌小,長度約6公分,推測當時牠應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南洋杉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