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實體經濟 共謀振興良策

嘉元科技是廣東首批3家登陸科創板企業之一,也是梅州首家科創板企業。受訪者供圖

開篇語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梅州市工商聯正按照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面激發內生動力,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的總任務、總目標,團結全市各級工商聯組織和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爲全市經濟增長、財政增收、穩定就業貢獻民營企業力量。

爲傾聽梅州民營企業家意見建議,聚力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推動蘇區梅州振興,梅州市工商聯與南方日報梅州新聞部聯合推出“激發企業活力賦能實體經濟”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強化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意識,梅州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爲今後五年工作的兩大重點之一,擺在改革發展工作的首要位置,作爲頭等大事作出部署,堅定不移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民營經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努力促進以先進製造業爲主體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創新時代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新局面,衆多民營企業家是參與者、實踐者、見證者。

圍繞狠抓實體經濟,促發展、穩增長、保民生等主題,南方日報記者特此專訪梅州市企業家代表,共話實體經濟,共謀振興良策。

●南方日報記者黃培強

梅州市工商聯南方日報梅州新聞部聯合出品

策劃:羅桂芳湯凱鋒

統籌:羅志東唐林珍黃培強李嘉婷

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平元

向創新要發展以創新促發展

嘉元科技是廣東首批3家登陸科創板企業之一,也是梅州首家科創板企業,備受矚目。作爲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廖平元時刻關注着梅州的發展。在他看來,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爲主攻方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就如何推動梅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廖平元表示需要凝聚多方力量,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真正發揮企業自身優勢,齊力營造更優的營商環境,建設產業鏈。

南方日報:梅州實體經濟發展正處於爬坡過坎階段,在您看來,這一階段有哪些難題亟待破解?

廖平元:梅州地處偏遠山區,交通區位等方面存在先天劣勢,發展實體經濟存在諸多制約因素。發展梅州實體經濟,難點主要是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結構層次不高,缺少強有力、配套全、前景廣的產業支撐,科技創新能力較弱,難以實現規模效益,因此要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發展資源型企業、完善產業鏈配套、支持民企參與國企混改。

可從三個方面突破:一是爭取政策支持。積極向國家爭取享受像贛州、閩西一樣的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政策,在項目佈局、資金安排、要素供給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二是着力引進“造血”型實體企業。通過打好鄉情牌、生態牌、政策牌,引進“造血”功能、帶動能力強的大中型實體企業落戶。三是扶強本地優勢企業。給予稅收高、就業多、成長性好的企業更多的政策支持,爭取扶持幾個全國乃至世界一流企業。

南方日報:作爲新當選的梅州市工商聯主席,您認爲工商聯在推動梅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應該如何助力營商環境的優化?

廖平元:近年來,在梅州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推動下,梅州營商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作爲營商環境建設者和享受者,未來工商聯組織還可在以下三個方面助力梅州營商環境再優化、再提升。一是全力當好黨委政府參謀。廣泛參與政治協商、參政議政,向政府建言獻策,積極反映社情民意,協助政府更好地引導、推動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致力營造親清政商關係。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學習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潔身自好走正道、遵紀守法辦企業、光明正大搞經營,自覺做踐行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的典範。三是增強服務意識。團結帶領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聽黨話、跟黨走。貫徹新發展理念,爲他們提供更全面、更具體的政策諮詢、法律、投融資、人才等方面服務,幫助非公有制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梅州市稻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鄧琪

端穩“飯碗”守好“糧倉”

“發展水稻產業,梅州有基礎、有潛力,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產業。”梅州市政協八屆一次會議期間,身爲市政協常委的鄧琪帶來題爲《打造稻米產業鏈助力梅州鄉村振興》的大會發言。鄧琪表示,打造稻米產業鏈條能夠助力鄉村振興,讓更多人從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中受益。

南方日報:您認爲梅州當前發展稻米產業有何重要意義?

鄧琪:梅州市作爲廣東省重要產糧區,但近年來水稻種植面積卻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梅州地處山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較薄弱,水稻分散種植,產業化發展規模小,種植效益低。產業興才能鄉村興。以產業作爲重要抓手,積極引導農戶、合作社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規範化、規模化種植優質稻,利用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把更多的小農戶聯結帶動起來,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共同打造稻米產業鏈,才能讓廣大農戶享受產業化帶來的共建共享共富成果,推進農業現代產業化進程,帶動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

南方日報:當前梅州正在大力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您對此有什麼建議?

鄧琪:農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民經濟的根本性問題,推動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梅州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一環。做強做大水稻產業鏈,梅州要着重在“鏈”上下功夫。

一是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進一步完善落實政府對農業扶持政策,加大對農田基礎設施的投入,特別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二是調整優化種植品種結構,推進水稻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開展訂單生產,實行優質優價收購農戶優質水稻,提高訂單生產積極性和履約率,提高優質水稻種植規模和綜合經濟效益。三是積極尋找一條適合梅州發展的新路子。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稻魚共生”模式。四是政企合作培養本土的農技人才。培養現代化產業農技人才,引導和鼓勵以“專業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更多農戶進行絲苗米優質水稻生產種植。

廣東振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志平

創新引領走在前刷新行業新標杆

從山區一步步成長起來,走出梅州聞名全國,廣東振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長髮展,足以說明技術創新是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在梅州市第八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指出梅州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短板。對於經濟發展和企業可持續發展,黃志平表示,要樹立創新意識,重視人才培養,持續發力創新工作。

南方日報:您認爲梅州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黃志平:梅州實體經濟的發展存在不少制約因素,例如基礎薄弱、交通不便、市場不大等難題,但我認爲這些難題都是可以逐一破解的,尤其是在當前梅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從梅州當前企業發展來看,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也成爲絆腳石之一,主要存在創新意識低、投入少、轉化率低等問題。

一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一個企業的科技創新,離不開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和企業自身發力。政府相關部門方面的引導,需要結合國家、省的政策進行引導,要結合企業的發展實際進行引導。同時在政策方面給予一定支持,如設備、人才引進方面。企業自身發力,前提是要樹立創新意識,認識到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所在,把創新貫穿到每一個生產環節中,用心用情做好創新工作。

南方日報:從企業角度來看,工商聯要如何發揮橋樑作用助推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黃志平:企業的發展涉及到衆多方面,這也意味着一個企業是不能單打獨鬥的。工商聯就是把衆多企業凝聚起來的一個平臺,讓企業能夠抱團發展。從企業角度來看,工商聯工作要發揮橋樑作用,凝聚向心力,當好企業和政府間的溝通橋樑,解決好企業發展實際遇到的難題。當前,梅州在營商環境上不斷下功夫,攻短板。作爲企業,要看到梅州的發展潛力,更要發揮企業自身的優勢,不斷推動梅州實體經濟發展。

廣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劍明

狠抓發展蓄新能推動產業新躍升

不斷提高經濟運行韌性,梅州政企合力,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把發展重點聚焦到實體經濟上,把力量聚焦到“打糧食”項目上,堅持稅收導向、就業導向抓招商引資,從“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給梅州本土企業帶來發展的信心。在專訪中,李劍明就企業二次創業和梅州市先進製造業發展提出見解。

南方日報: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4萬噸高端電子銅箔、廣東盈華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年產3600萬張高性能覆銅板,兩個項目均已入選廣東省重點項目,兩個項目具體情況怎樣?

李劍明: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廣東梅州經濟開發區投資28億元建設高端電子銅箔項目。該項目採用先進的銅箔生產設備和工藝,建成後預計可年產高端電子銅箔4萬噸,其中電子電路銅箔及鋰電銅箔各2萬噸。項目達產後,預計實現年產值40億元、年納稅1.6億元,可提供就業崗位1000個。計劃2022年9月28日投產。

位於平遠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廣東盈華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年產3600萬張高性能覆銅板,項目分三期建設,主要生產多層及超多層PCB芯板、HDI級覆銅板、高頻高速等各類高性能覆銅板。年總產能3600萬張,達產後年產值預計80億元。

公司將通過光伏發電節省能源消耗,通過先進潔淨技術保證清潔生產,通過5G工業物聯網技術實現智慧工廠管理,通過先進設備及工藝技術創新使公司鋰電銅箔及電子電路銅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將項目打造成“節能工廠、清潔工廠、智慧工廠及創新工廠”的典範。

南方日報:梅州市先進製造業產業協會成立,您作爲首任會長,對接下來的協會工作有何計劃?

李劍明:以“發展、共享、服務”作爲協會工作方針,積極發揮協會作用。一是發展協會平臺,加強會員溝通。利用先進製造業產業協會的平臺,加強與外出傑出鄉賢企業及會員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溝通,積極宣傳梅州招商引資政策,協助政府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努力促進外出傑出鄉賢回家鄉發展,共同爲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作貢獻,助力梅州經濟發展聚焦。二是推動合作共贏,共享協會資源。通過協會加強與會員企業的交流合作,加強與省內先進製造業產業協會及其他行業協會的溝通交流,整合行業上下游資源,形成互補的產業鏈及供應鏈,推動先進製造業企業合作共贏,資源共享,積極參與市委、市政府發起的產業基金,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助力企業做強做大,助力產業基金良性循環。三是搭建服務平臺,創造良好環境。通過召開會員大會、走訪會員企業及會員企業與政府職能部門加強溝通等途徑,搭建一個服務新平臺,充分了解會員企業的需求,爲會員企業排憂解難,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全力發揮協會的服務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