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東南沿海部署「東風-17」 專家曝光關鍵目的
文/中央社港媒南華早報引述共軍消息人士披露,共軍在東南沿海部署東風17超高音速彈道飛彈,引發攻臺聯想。國內專家學者分析,此舉應是針對美國部署在亞洲盟邦國家的美軍基地。
南華早報今天引述共軍消息人士披露,共軍已在東南沿海部署先進的東風17超高音速飛彈,並逐漸取代原先部署的東風11、東風15飛彈。東風17最大射程爲2500公里,並在2019年中共建政70週年閱兵典禮上首度亮相。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暨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分析,東風17的確有攻臺能力,但東風17射程更長,若單純劍指臺灣,「多出來的射程就浪費掉了」。
▲東風-17超音速飛彈在去年10月1日中共建政70週年國慶閱兵首度亮相。(圖/翻攝央視,下同)
他認爲,以東風17的射程與飛行特性爲依據,研判共軍此波部署,應是以打擊美軍基地及航艦戰鬥羣爲主,用以執行「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戰略,特別是當臺海發生衝突時,可對臺進行「圍點打援」的戰術,意即「圍住臺灣,打擊來援的美軍」。
解放軍專家亓樂義接受中央社採訪時則指出,東風11、東風15的射程雖不如東風17,但因是彈道飛彈,發射時先上升至外太空後再進入大氣層,讓臺灣山脈形成的屏障無法發揮作用,用在對臺攻擊已足夠,研判未來仍會是共軍對臺的主要武器。
蘇紫雲也指出,東風17結合傳統的彈道飛彈拋物線彈道、巡弋飛彈的水平彈道,可歸類爲「混合彈道」新銳飛彈,第一階段以火箭推進至大氣層邊緣,第二階段則釋放出「極音速滑翔載具」(HGV)進行水平飛行,並可改變飛行路徑以躲避攔截、提高突防機率。
至於反制方式,可分爲被動、主動兩方面。在被動防禦部分,太空中的預警衛星在東風17推進火箭點火時即可偵知,爬升階段則可由包括臺灣樂山雷達站在內的設施追蹤;至大氣層邊緣的彈道高點,則由反飛彈系統進行追瞄並以薩德、標準三型、愛國者飛彈等進行攔截。
主動壓制部分,如同美軍在波灣戰爭的作業,可藉由衛星偵照、EP-3電偵機,以及最新式戰場偵察機「月光女神」(ARTEMIS)等標定位置後,摧毀東風17發射車或固定陣地,屬於「源頭打擊」。
蘇紫雲表示,東風17去年纔剛服役,目前數量有限,預估現在仍不超過100枚,未來不排除逐年增加部署;他研判5年內,美方的軍規雷射技術發展將讓攔截這類飛彈的成本顯著降低,臺灣的中山科學研究院目前也積極投入雷射防空系統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