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沒義務替我們書寫歷史啊

文|西坡

上午看完宮崎駿的新片《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心想日本人擁有宮崎駿真是幸運,一個這麼溫柔的老頭。

宮崎駿用他的藝術,反覆替日本人疏解他們在真實歷史中扭曲了的人性與心智。

1941年出生的宮崎駿,原本跟戰爭是沒什麼瓜葛的。間接的聯繫當然是有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男主角的原型就是宮崎駿本人。搜到一段相關資料:

“宮崎駿1941年生於日本東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戰時疏散,舉家遷往鄉下。宮崎駿的家族經營着一個飛機工廠,屬於軍工企業。童年時期的他有着優渥的生活條件,卻因爲性格內向陰鬱,與周圍人不合羣,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宮崎駿依賴着母親美子,而母親卻不幸一直遭受病痛折磨,連一個簡單的擁抱都無法給予兒子,這更加重了宮崎駿的孤立無依情緒。”

這些在電影裡都有所體現。電影很美。故事結構稍微有點複雜,但宮崎駿想要表達的東西還是很清楚的,挖掘了一些歷史的隱微,但基調是輕鬆樂觀的,最接近反派的鸚鵡大王最後也變好了。主要意思大概就是,哪怕面對一片最詛咒的海,依然相信可以用積木拼出一個安穩的世界。

宮崎駿不是思想大師級別的藝術家,他沒那麼深刻,永遠擺不脫天真的底色。他也不是歷史學家,他對歷史的借用屬於藝術的範疇。宮崎駿就是宮崎駿,小朋友喜歡,我也喜歡。我當然希望我們也有我們的宮崎駿,但在我們的宮崎駿出現之前,鄰國有個他們的宮崎駿,對我們來講也是不錯的。世界需要天真的藝術家。

但是看完電影,網上看了一眼評論,發現許多人又跟人家隔空對上線了。豆瓣上一條熱門差評,八千多個點贊——

“開篇東京大轟炸。旁白說’戰爭開始的第三年,母親去世了’。一想到此時中日全面戰爭已經7年多了——而對於日本民衆來說,戰爭纔開始三年——就無法真切地難過起來。果然對於沒有被轟炸到自己國土上的戰爭,是沒有痛感和反思的。”

說得很好。說實話看到這個開頭,我也有點不適,我也想到了被擱在一旁沒有提及的中日戰爭。電影裡說的“戰爭”是指日本與美英等國打的太平洋戰爭,轟炸日本帶走男主角母親生命的也是美國飛機。那是一場日本人有苦說不出的戰爭,落到個體身上的痛苦是真切的,最後還捱了兩顆原子彈,但戰爭是他們發起的,沒人會聽他們訴苦。

但我覺得因爲這個去給人家的電影打差評,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是希望用差評做什麼呢?宮崎駿的歷史觀需要批判嗎?

我想宮崎駿的歷史觀是沒有問題的。從電影來看,他是反軍國主義的,絕不是站在吃人鸚鵡那頭。而且你看人家故事的設定,不講中日戰爭也說得過去,難道加個旁白“與此同時,日本侵華戰爭已經到了第N個年頭,對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難……”也不是這個事啊。而且要這麼來,朝鮮、韓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等都可以要求添加旁白。那電影成什麼了?

其實我們引進這部電影本身,就說明它的歷史觀是合格的。只不過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對於歷史,反思的成分小於架空的成分,宮崎駿的主要意圖在於撫慰,撫慰自己兼及自己的國人。

可以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主要是拍給日本人看的,中國人、韓國人或者其他被日本侵略過的國家的人看了,會有點不舒服。我們會本能地覺得,你們作爲侵略者,搞什麼傷痕文學啊。

但我們似乎也只好不舒服着,如果爲了這點不舒服,用差評去反擊,只會讓我覺得更不舒服。

我們是歷史更大的受害者,我們更需要撫慰。但別忘了,宮崎駿是日本藝術家,他的人生髮生在日本,他的認同是日本,他更關心的是日本人。他是作爲一個日本人反思歷史。他不能完全寫到我們的心坎上,但他本來也沒這個義務。

更需要關心的是,我們自己的導演是如何處理歷史的。想想近年來國內的影視作品,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架空歷史,原因且不去分析,結果就是真實歷史遺留在我們心中需要疏解的東西,統統都被繞過了。想想《滿江紅》,想想《繁花》,它們對待歷史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可能正因如此,我們才只能盯着別人的作品,嫌別人沒能說出我們的心裡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