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評賴政府的「健康臺灣」

總統賴清德親自召集的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已召開兩次會議。圖/總統府提供

賴政府上臺之後在醫療衛生政策上,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健康臺灣」。由總統賴清德親自召集的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已召開過兩次會議,在第一次會議中首先揭示了「國家希望工程」,以「擴大投資,打造健康臺灣」爲目標,並提出十大建言與十大策略,內容可謂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

健康臺灣一出手就要在2025年投入607億元,這對我國長期投入偏低的公共衛生部門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更訂出八年內國人平均餘命,從79歲提升到82歲,不健康餘命之比率要降低兩個百分點(10%→8%),並降低兒童死亡率至4%以下,有明確的預算與清楚的目標,光這兩點就值得肯定,因爲過去政府提出的計劃,許多預算都是虛的,以新瓶裝舊酒。

不過,新政府還是選擇「訂出必然可達成的目標,以免遭到執行不力的批評」的作法。這種不敢接受挑戰的心態,在政府體系存在已久,我們就以增加平均餘命(即一般人所謂的平均壽命)來看,這個目標基本上是個笑話,因爲臺灣地區在2020年,平均壽命就已經達到81.32歲,如果不是COVID-19的影響,我們現在就已經達到82歲。在2020年因爲防疫成功,所以國民健康得到保障,但2021/2022兩年,在COVID-19的影響以及許多民衆(尤其是癌症病人)不敢上醫院的情況下,死亡率飆高,才導致平均壽命倒退了十年。更重要的是,這個生命統計最重要的指標,在快30年前我們曾領先韓國(1996,臺74.95 vs.韓74.15歲),但在2004年被韓國超越,差距擴大,在2022年韓國的平均壽命已經超過82歲,所以我們說,健康臺灣訂了一個「不必花力氣」就可以達到的目標,這是爲政者應該好好檢討的。

除了上述「十大建言,十大策略」的大框架之外,健康臺灣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也提出健保永續改革與優化,表示新政府的確有看到全民健保的問題。不過,全民健保的危機,新政府還是不敢直球對決,以臺灣今天的經濟實力,照顧全民健康每年花不到一兆元,連臺積電年營業額(近三兆元)的一半都不到。護理人員年薪不到70萬元,新一代的護理系畢業生已用腳投票,願意到醫院工作的比例愈來愈低,寄望新科技(機器、AI)真的可以帶來希望,否則排隊等病牀,住院後自請看護,癌症/罕病病人等不到新藥,在可見的未來會是常態。

健康臺灣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聚焦在「癌症防治」,這個以賴總統政見「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30%」的策略規劃,有別於前述平均壽命目標,這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從某個程度而言,這是個口號而非實際可行的目標,爲什麼呢?因爲2016年美國政府提出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曾提出2050年癌症死亡率減半,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大約降低了13%左右,所以賴政府想以五年的時間降低30%,是不切實際的目標。

雖然如此,從最近衛福部公開的防治策略顯示,負責癌症防治的相關部門,非常認真地提出可行的策略,有「明知不可而爲」的精神,其中最值得肯定的是以科學證據爲基礎的策略,認知貢獻癌症死亡率的最重要癌症,各有其特質,需兵分多路,各個擊破,有些從源頭開始,希望能減少癌症發生率(例如:肝癌、胃癌、子宮頸癌與口腔癌),有些要突破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的困境(例如:肺癌、乳癌與大腸癌),有些要補足癌症新藥的缺口。簡言之,癌症防治策略有明確目標,對問題的分析有十足的科學證據,並分別提出可行的策略,雖然總統提出的目標,無法達到,但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整體國人在癌症方面的成果,只要資源到位,並放在對的地方,肯定會交出不錯的成績單,讓我們拭目以待。

賴總統既然親自督軍,帶領國人邁向健康臺灣,那就應該以癌症防治爲標竿,訂定「不可能達成」的目標,以實證的科學精神對症下藥,提出精準而可行的策略,如此纔有可能在可見的未來突破過去的瓶頸,大步邁向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