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如何爲年輕人創造高薪工作機會?
3月中旬,日本知名壽司連鎖店推出促銷活動,顧客名字有「鮭魚」者,就可以免費吃整桌壽司,竟吸引300多位民衆上戶政事務所改名。此一輕率改名的舉動,也引發社會的撻伐,以及世代之間理念的差異。但更深層的意涵是年輕人在房價、物價飆漲,薪水偏低的情況下,缺乏對未來的希望願景,因此只能追求唾手可得的小確幸。
世代的對立影響了國家定位、政策走向,也造成社會紛爭,老人化、少子化的問題更加突顯等。因此,有人認爲沒有幫年輕人解決問題、打造發光發熱的舞臺,中老世代的離去是不道德的。
至於如何幫年輕人打造發光發熱的舞臺,尤其是爲初入社會的青年人找到工作,並提供高薪的就業機會,是政府無可旁貸的職責。當然,企業和個人也要分擔點責任,我們認爲政府、企業和個人應負擔的責任如下:第一、政府方面。政府最大的責任在於提供足夠的資訊、打造產業發展的環境,提供青年人有更多高薪的就業機會。主要職責包括:
1.生涯規劃師的提供:政府可考慮在每個高中、大學設置生涯規劃師,幫助學生提供就學、就業的資訊。包括選修的科系、取得相關證照的必要性、進入相關產業薪水的高低、進入研究所深造的重要性、出國或國內深造的利弊等諮詢服務。
2.加速大學的退場機制和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臺灣專上教育過度投資,專上學生畢業後很少進入製造業,90%以上都進入服務業。但服務業主管單位以規範管制爲主,缺乏產業化的思維,以至於產業規模小,缺乏足夠投資,精進商業模式的機會,致多數淪爲中低薪的行業。未來若不快速建立大專院校的退場機制,以及加速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臺灣年輕人不會有太多的發展機會。
3.鼓勵青年人進入有發展潛力的製造業:現今製造業的環境已大有改善,且升遷管道也優於服務業。但臺灣的教科書介紹的都是服務業與服務業的標竿人物,使年輕人有錯覺,不願投身製造業。未來應該修改課程內容,多加介紹臺灣的製造業與標竿企業。即便是社會科系的學生,其專業也有很多和製造業接軌的周邊服務業,也會有相對高薪的就業機會。例如同樣是文創、公關、會計、財務的專業。在出版業、公關行業的待遇,遠遠不如在上市/櫃製造業廠商的同性質工作。
第二、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員工努力的誘因,企業可以善盡的社會責任包括: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照顧員工的福利、重視環保、強調社會責任,纔有助於創造更多高薪的就業機會。同時,避免炒作太多的房地產,因爲房地產乃零和遊戲,房價炒得愈高,年輕人未來買房子、租屋的壓力就愈大,也會造成青年人更大的剝奪感,企業經營的績效在於本業的競爭力,而非炒作房地產、以鄰爲壑,加深世代的對立。
第三,年輕人應整備自身的競爭力。除了政府的助力之外,年輕人也應強化自己的專業領域、跨域知識,纔有助於取得高薪。可行作法包括:
1.加強差異化/培養移動力:由於臺灣大學生的比率太高,因此培養差異化能力纔是就業、贏取高薪的關鍵。而專業能力的加強、跨域知識的學習、人脈的建立與語言能力的培養,纔是差異化的關鍵。至於培養移動力的主要因素在於EQ的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而國際移動力的關鍵,更在於語言能力、國際觀、海外人脈的建立,以及所修科系和國際需求的契合等。
2.選擇行業的成長性:若干產業成長性低,即使再努力薪水也比較低。因此選擇成長性較高的行業再透過自己專業能力切入,未來贏取高薪機會也比較大。例如所學的是會計、公關專業,投身傳統產業,或半導體產業,其薪水也會有很大差異。
3.瞭解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再尋求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以臺灣而言,未來人口老化/少子化嚴重,故自動化/數位化,以及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比較有機會。再者,就時下產業的發展趨勢而言,數位轉型、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領域的機會較大。當然,隨着環境的變遷,未來重視環保、綠色經濟等也有相當的發展空間。
4.設立階段性目標/尋求階段性成長:由於未來的目標和希望不確定,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大,故不少年輕人放棄願景,尋求小確幸。不過,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因爲沒有目標就缺乏努力的動機,形同放棄了自己。但目標太大又不容易達成,因此,可以尋求階段性的目標,透過追求階段性的成長與目標,來成就最終的目標、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