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數字經濟」將帶領大陸經濟結構轉型

工商社論》

中國召開歷史性的二十大全國兩會,國家領導團隊的換屆當然是重中之重,但是我們也注意到,新的領導班子已經針對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歷史任務,提出了具體的方針。除了即將卸任的總理李克強在他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爲5%左右,更重要的是,新任總理李強無縫接軌,佈局以「數字經濟」(數位經濟)帶領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重大方向。

就在全球媒體聚焦熱炒二十大換屆人事佈局,熱議未曾做過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強,爲何能夠打破副總理升任總理的慣例,主掌全國政務,李強已經率領何立峰等經濟領導班子,一方面與中央銀行、金融體系預先佈局,協助地方政府與主要房地產商安度年關資金緊俏的威脅;同步規劃前瞻性的「數字經濟」政策,作爲下屆政府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核心議題。

去年底各省市政府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數字經濟都成爲地方官員、地方政協與人大委員熱烈討論的議題,會後提報各地方政府對數字經濟的發展方案;除了地方政府討論與彙總提案,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等經濟學者也在官媒系統性的倡議數字經濟,2月下旬阿里巴巴研究院邀集全方位的產官學界代表,主辦「數實融合的第三次浪潮」智庫大會在新華網播出。

地方政府與業者全面討論與彙總後,中央在2月28日正式提出《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路強國的重要思想爲指導,建設數字中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隨後在3月3日全國政協第十四屆一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郭衛民證實全國政協對數字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視,將數字經濟發展作爲協商議政的重要議題。

新領導班子強調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佈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李強團隊提出「數字經濟」,是要徹底解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於「土地資本」過度依賴的問題。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以房地產爲基礎核心產業是國家發展資本必須進行的階段、必由之路,但是因爲土地作爲資本創造的工具非常簡單,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上,土地資本非常容易被過度使用,最終成爲限制經濟結構升級的包袱。

中國從朱鎔基擔任總理的時代進行稅制改革,確立了中央與地方的分稅制度,確保長達30年穩定的財政分配,提供了中央政府貫徹經濟政策、全國經濟發展穩健的基石。不過30年前訂立的中央與地方分稅制度,地方政府主要的稅收來源就是土地,特別是中國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地方政府發展經濟所提出的各種項目,不論工業園區的建立、交通建設的投資、農村城鎮化、乃至醫療產業發展等,幾乎都是以土地開發、政府賣地收入做爲起始點,從而地方政府不論大小,官員思維與決策邏輯也都以土地經濟爲核心。

便利的土地經濟資本創造模式,近年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瓶頸,病竈顯而易見,大型土地開發商資金週轉不靈,大到不能倒的風險綁架了金融體系,而金融體系仰賴中央銀行提供流動性,以及以國營銀行爲主的金融體系最終需要政府提供鉅額資本來避免房地產泡沫破滅,同時地方政府高度仰賴賣地等土地收入,不只當年的財政稅收大減,長年積累的各種地方政府相關債務更成爲中央沉重的包袱。早年源源不絕創造資本的土地經濟,如今成爲反噬資本、拖累財政的重擔。

實務上,根據《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的統計,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人民幣45.5兆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爲39.8%,數字經濟的規模與增長速度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之一。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挑戰當然是全面性的,房地產行業的下行風險、金融體系的穩定、國企改革、半導體產業發展等歷史性挑戰,都是迫在眉睫必須及時處理的課題,但是,新總理李強選定數字建設作爲結構性改革的切點,展現了新一屆政府打造未來3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強烈企圖心,值得我們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