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要用白話文說明「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成果
工商社論》
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近日於臺北進行爲期四天(14~17日)的談判,美方來了20多人,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在首日諮商前受訪時表示:「這項倡議經過長時間努力,按部就班進行,這階段有相當一致意見,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反貪污和良好法規實務這四項優先議題的文本草案已出爐。」
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自去年6月公佈後,雖說明了雙方將就貿易便捷化、法規訂定原則、農業、反貪污、協助中小企業等11項議題諮商,惟未見闡釋,以致與大家很有距離感,例如反貪污,這是普世價值,放在談判內容的意義及對臺灣的影響爲何?未見闡釋。至於貿易便捷化,世界貿易組織(WTO)幾年前已通過貿易便捷化協定,我國於2015年也簽了,這次倡議又納入此一議題,有何新意?也未見說明,諸如此類,半年多來政府對臺美談判的發言,語多模糊。
也因此,政府雖將此一議題在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供各界討論,但反應冷清,留言者僅30餘則,泰半呼籲政府用白話文把內容說清楚,也要政府評估到底有什麼衝擊、有哪些負面影響。
民衆反應冷淡是警訊,而關心此一議題者呼籲用白話文、進行經濟影響評估也是說得有理,大凡簽署一項貿易協定,其影響必然很大,總該有評估纔是,但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迄今尚無量化評估問世,在這個情況下,大家都不知道談的內容和自己有何關係,反映自然冷淡。事實上,過去30年,在展開類似談判前,主政者必定會做評估。
舉個例子,2009年爲推動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經濟部於7月發佈評估報告指出,隨着兩岸農工產品關稅降至零(我方農產品不對大陸進一步開放),既可提升我國對大陸出口的動能,也可讓我國的實質GDP因此提升1.72%,並創造27.3萬個就業機會。
再舉個例子,1990年代初期臺灣推動加入WTO,從政治上考量,能重返國際舞臺自然是好事,成爲會員能享有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也是好事,但由於我國市場也需開放,因此對內需型產業會有衝擊。爲此1994年經建會全面評估,結論是臺灣入會後的十年之間,由於出口擴張,GDP將會較未入會的情境增加9.7%,而就業機會也將成長3.5%。
當然,這些評估並非盡善盡美,甚至有些影響也難以放進模型,但不論是當年加入WTO、或後來推動ECFA,大家都明白政府在談什麼,可能會帶來什麼好處,可能會產生什麼衝擊,在這個基礎上政府再去評估,以讓各界明白加入多邊、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可能帶來的總體效益,如此才能引起全民關注。
以此看來,如今臺美21世紀倡議的影響評估、政策論述必須大大加強,這如果是一個攸關臺灣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卻未引起國人關注,日後簽了,大家才恍然大悟有這麼大的影響,屆時可能引發的民怨有多大,難以估計。因此,我們建議爲期四天的談判於週二結束後,行政院在說明談判成果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公佈此項倡議的經濟影響評估:如前所言,這麼重大的雙邊貿易談判,攸關臺灣企業、民衆的利益,雖有好處,也必有衝擊,總體而言,對臺灣未來經濟的獲益有多少?衝擊有多大?應對外說明,如果評估尚未完成,也該說明何時可以完成,何時可以公佈。
第二、說明關稅調降何時可納入談判議題:衆所周知,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中韓FTA皆是循關稅調降、市場開放來強化雙邊貿易,這是昔日雙邊貿易協定的核心,而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迄今未觸此議題,少了關稅調降的貿易協定,還能稱爲FTA嗎?政府有必要說明臺美談判未來的展望及時間表。
第三、用白話文說明談判內容:去年11月首次談判後,行政院發的新聞只有400多字,對此次談判的描述爲:「雙方團隊首次實體見面,討論議題相當廣泛,主要着重在雙方就各自整體法制面的異同,以及維護對雙方企業有利經營環境的政策作法等交換意見。臺美雙方在此次會議均展現極高的意願,會議成果非常正面及具建設性。」從這段文字實在難以明白到底談了什麼。
我們肯定經貿談判辦公室的努力,在政委鄧振中的協商下終於讓臺美貿易談判向前邁進歷史性的一步,然而談判非僅是與美國人諮商,更要與國人溝通,對外工作固然重要,對內協調也不可忽視,否則功虧一簣,那就可惜了,前車之鑑,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