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應以綠色GDP來檢視淨零目標

政府近年經常談2050淨零目標,所謂淨零就是希望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與環境也得以受到保護,這讓我們想到綠色GDP。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於1968年競選總統時曾說:「GDP沒有考慮孩子的健康,沒有考量教育的品質,無法衡量詩歌的美與婚姻的力量,也無法反映我們的智慧及勇氣…」這話點出GDP的盲點。除此以外,1970年代美國青年罷工時也常說:「不要對我們說GNP是國民生產毛額,對我們而言,GNP根本是國民污染毛額(Gross National Pollution)」。由前述兩個例子可知,衡量經濟成長確屬不易。

遠的不提,就以日前新竹頭前溪、鳳山溪遭嚴重污染一事來說,這兩條溪是供應新竹地區民衆飲用水的來源,卻由於上游緊臨垃圾場、工廠林立而屢遭污染,若GDP的成長都是以這樣的污染、破壞生態爲代價,GDP表現愈好,其對生活品質的威脅也就愈大,這樣由GDP所編算而得的經濟成長,任它是保五、保六也不值得高興。

政府近年經常談2050淨零目標,所謂淨零就是希望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與環境也得以受到保護,這讓我們想到綠色GDP,這項統計工作可以追溯至1992年,當年聯合國於地球高峰會曾建議各國編制「綠色GDP」,以呈現經濟活動對環境所帶來負荷,我國起步也算早,自1999年已開始試編,迄今已20餘年。

綠色GDP的概念很簡單,就是估算國內經濟活動對環境、生態所造成的損失,然後自GDP扣除,前者把水、空氣及固體等三類廢棄物帶來的損失總合成「環境品質質損」,後者則是把超抽地下水、過度開發礦藏所形成的生態消耗總合成「自然資源折耗」,以GDP減掉環境品質質損、自然資源折耗所得到的數字,就等於綠色GDP。

從學理來說,就是在國民所得帳裡,再增加兩本帳,其一爲環境品質質損帳,其二是自然資源折耗帳,官方統計顯示,自1999年試編迄今,隨着我們對環境、生態的重視,這兩本帳所呈現的環境成本已逐年下降。1999年自然資源折耗181億元,環境品質質損1,188億,兩者合計1,369億佔當年GDP比率1.4%;2020年自然資源折耗147億,環境品質質損415億,合計562億佔同年GDP比率0.28%。

最新一版的綠色GDP已編到2021年,依據這份估計,這一年的自然資源折耗續降至135億元,環境品質質損爲350億元,兩者合計485億元,佔同年GDP比率0.23%,創編制以來最低,意思是20多年來我國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有顯著改善。

依主計總處所編的這份綠色GDP,2021年實質綠色GDP是21.1兆,比前一年19.8兆成長了6.6%,優於經濟成長率6.5%,綠色GDP的成長優於GDP的成長若屬實,這就是說明臺灣的經濟成長日趨健康,我們不是以破壞森林、危害水資源、污染空氣爲代價來創造成長。

然而,果真是如此嗎?恐怕未必,因爲綠色GDP並未把天災對生態的破壞納入估算範圍,土石流等生態浩劫表面是天災,然而若沒有人爲濫墾濫伐,何至於此?由此可知,這個編算邏輯已然低估了環境質損及自然折耗,若將這部分傷害也納入,我們的綠色GDP的成長還會優於經濟成長嗎?令人懷疑。

此外,類似這次新竹頭前溪、鳳山溪等各河川污染情況是否準確呈現在環境質損帳上,統計部門也應詳查,這些資料雖來自環保部門,但既要編算綠色GDP,自應追根究底,務使綠色GDP所呈現的河川水質達成率與實況相符,如此所編得的環境質損帳準確了,綠色GDP纔算有意義。

府院如今既以淨零爲目標,電要綠電,建築要綠建築,連消費也有綠色通路,甚至銀行也推出綠色信用卡,是以綠色GDP自應加以重視,我國綠色GDP編制了20餘年,每年低調地放在統計部門網站,當新一年度的綠色GDP上架,前一年的綠色GDP立即下架,既無歷史資料庫可供查詢,連往年統計報告也不見蹤影,永遠是當年孤零零的一本,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相較其他部門豐富的統計,貧乏至極。

按理說,這份統計也編了20多年,也累計不少時間數列,這些寶貴的統計自應提供各方參考,以讓決策者瞭解GDP的保二、保三不重要,綠色GDP的保二、保三比較重要,惟如今綠色GDP已然退居統計邊陲,似有若無,早已被人遺忘,這豈是當年創編的目的?

我們認爲,淨零既是重大國策,綠色GDP就不能擺在那邊聊備一格,府院必須投入更多人力、預算來充實綠色GDP的編算工作,此外,綠色GDP編制完成後也應召開記者會對外發布,將其由統計邊陲拉回中心,藉此改變人們對經濟成長的認知,由國際局勢研判,以綠色GDP來檢視淨零政策也應是未來必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