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從四方面着手實現“高水平”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決定》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和時間表: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爲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這一總目標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的,既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一脈相承,又同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相銜接,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目標導向。

不同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本次會議提出的十四項重點改革領域,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在了首位,新增了“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其中“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是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這對於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本文將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就四大重點改革方向進行深入分析。

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從四方面着手

本次會議進一步突出了“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並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放在了十四類改革任務的首位,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足以顯示出其重要意義。我們預計,政府將在以下幾方面着力改革,以實現構建的市場經濟體制的“高水平”:

一是實現“更公平”,即保證不同所有制經濟在未來發展中能夠獲得更加公平的機會。未來將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一方面,繼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聚焦原始創新,推進能源、鐵路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改善營商環境,努力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更多機會,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重要技術攻關任務,制定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從制度和法律層面保障不同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

二是實現“更統一”,即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未來將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顯然這需要破除妨礙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壁壘,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順暢流向優質企業,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三是實現“更高效”,即爭取資源配置更加高效,生產效能進一步提升。會議指出,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四是實現“更協同”,既要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十屆三中全會更強調市場與政府協同發揮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和優勢,更好地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正確定位有形之手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弱化或取代市場作用,而是彌補市場失靈,防止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等,提高政府行爲的有效性和政府服務的質量。

二、高質量發展與創新體制改革

高質量發展與創新體制改革也位列本次會議提出的十四項改革中的第二、第三位的重要位置,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舉措。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決定》提出了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尤其需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方面應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應該注意“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須考慮自己的比較優勢,擇優選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賽道,避免產能過剩或者重複建設。此外,高質量發展還需要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

高質量發展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這離不開創新的作用。本次會議也提出了構建支持全面創新機制體制。未來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機制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我們預計,未來創新機制體制改革重點將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提高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改革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二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強化人才激勵機制,特別是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三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培養各個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

三、宏觀經濟調控與城鄉融合發展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方面,會議強調要構建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深化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不同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本次會議將財稅體制改革放在宏觀經濟治理的框架。我們預計,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將成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近年來國內加速去地產化,土地財政式微。針對當前地方政府和基層財政困難,以及中央地方財權和事權長期不匹配的現實情況,未來將進一步平衡好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一方面重新劃分地方財權和事權,尤其是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財產類、部分最終消費和勞動服務類等地方稅源,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的程度。另一方面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此外,還會研究出臺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加強轉移支付資金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還需要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近年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大,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佔比明顯低於城鎮居民,成爲實現共同富裕的障礙。對此,本次會議提出“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我們預計未來國家將在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開拓鄉村建設多元化融資渠道、引導城市資金入鄉等方面着力,有效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四、高水平對外改革開放

本次會議明確提出了“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近些年來,我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外貿結構不斷優化、質效穩步提升,以“新三樣”爲代表的新產量、以跨境電商爲代表的新業態、以民營企業爲代表的新主體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了進出口規模的增長和質量的改善。據有關統計,2023年,我國出口的國際市場份額達14.2%,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雖有恢復但動能仍不夠強勁、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國際環境更加複雜,世界經濟深度調整,逆全球化浪潮和貿易保護主義趨勢明顯。在此背景下,我國非常需要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暢通國內大循環和國際雙循環路徑,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因此,“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成爲本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之一。未來將繼續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同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本次會議尤其強調了“制度性開放”和“體制改革”,未來將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一是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二是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同時還將優化區域開放佈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擴大海外市場,以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升開放能力,有效抵抗西方國家試圖脫鉤斷鏈的負面衝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總體發展目標和具體深化改革措施,綜合考慮了當前國內外發展態勢、我國在新發展階段的使命任務,既延續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二十大的戰略部署,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指引了未來改革的重點和方向,爲中國式現代化了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未來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

作者/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王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