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狂歡過後快遞包裝垃圾何去何從

日前,國家郵政局提出,要着力推進郵件快件包裝綠色治理和行業節能減排各項生態環保工作,加大新技術、新材料研發和推廣應用,從源頭上確保行業綠色治理主體責任落實。

據統計,僅2018年,全國快遞業共消耗快遞運單逾500億個、包裝箱約143億個、編織袋約53億條、塑料袋約245億個、膠帶約430億米、封套57億個。“雙11”過後,快遞又要進入一年中的井噴期,快遞包裝如何做到綠色環保,值得深思

隨着社會環保意識的提高,公衆並非不知曉隨意丟棄快遞包裝的危害,也不是沒有意願採取環保行動。然而,消費者處於商品流通末梢,如果身邊缺乏循環利用途徑,自然無力在環保上積極作爲。近年來,面對快遞包裝垃圾的危害,一些快遞企業已有行動,這些做法爲消費者的環保參與提供了可能,也爲行業探索環保包裝積累了經驗

平臺通過技術手段,減少包裝的塑料成分,代之以易降解的生物基成分;爲保護客戶隱私推行的電子面單,減少了紙張油墨浪費;通過循環使用快遞包裝,產品邊際成本變低,環保效益顯現;在快遞網點設置紙箱分類回收點,能方便社區居民定點參與回收。此外,一些電商平臺還以小獎勵優惠,鼓勵用戶嘗試環保包裝。這些措施增強了用戶參與感,強化了人們踐行環保的信念

不過,這些嘗試尚未全面鋪開,只是在部分城市試行。環保雖然是筆大賬,但在市場條件下,企業推行環保,依舊要受到成本掣肘。比如,使用生物降解塑料包裝袋,成本將高於現有包裝;在傳統快遞包裝中,氣泡膜、塑料泡沫防震作用,爲此,除了尋找綠色可替代物,還要求減少填塞物,限制包裝的空隙率,這意味着在快遞取件、包裝、運輸及派送過程中,企業要進一步細化服務,避免物品碰撞受損。對看重攬件派件效率物流企業,這顯然提出了新要求。

從長期看,快遞綠色包裝的推行,依然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尋求商家、快遞企業和消費者間的利益平衡。如此,新環保模式才能得以持續、有效運行。

在國家層面,尤其新修訂的《快遞封裝用品》系列國家標準中,對快遞包裝提出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三大新要求,這些要求更爲細化,包含包裝箱的材料、快遞紙箱的尺寸、重複使用標準等內容。被稱爲“新限塑令”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中,也對快遞和外賣行業給予重點關注。

國家有關舉措,爲快遞包裝確立具體標準,提供操作參照。此外,政策要支持完善環保產品的供應鏈,協助降低快遞綠色包裝的經濟成本。毫無疑問,快遞包裝行業的環保轉型,是大勢所趨,而行業的轉型經驗,也能給外賣等新場景消費提供借鑑,從而爲整個社會的環保事業作出貢獻

白毅鵬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