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婦跌倒手撐地釀骨折 醫:3部位最高危

骨質疏鬆症患者跌倒時,常以手撐地,時而發生手腕橈骨等骨折意外。(AI示意圖)

60歲蘇女士赴美探親,卻不慎摔倒,有着骨質疏鬆症的她,右手撐在地上,竟就橈骨骨折,雖有打上石膏固定,但返臺後右手腕依舊疼痛,到義大醫院就醫,發現橈骨癒合不正,接受橈骨截骨矯正合並鎖定式鋼板固定手術才改善。醫師提醒,手腕橈骨、髖骨還有脊柱等部位,最容易因骨質疏鬆而發生骨折,提醒平日即可做阻抗力訓練,來強化肌力與骨本。

手外科醫學會理事、義大醫院骨科部手外科主任吳金獻指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疾病,特徵是骨骼強度受損,一個摔跤,即可能造成遠端橈骨、髖骨、脊柱或其他骨骼部位骨折,尤好發於如上述蘇女士這類停經後婦女。

吳金獻指出,臨牀上有些移位不嚴重的橈骨骨折,可經由保守治療,例如石膏固定,即得到良好恢復,但癒合過程中仍需密切X光追蹤,一旦發生骨折移位就需手術介入治療,才能夠達到良好功能恢復,否則會如上述蘇女士,後續需再進行復雜截骨矯正手術,合併鎖定式鋼板固定,才能達到功能恢復。

蘇女士摔倒後,左側橈骨(箭頭處)嚴重縮短、癒合不正,導致右手腕疼痛無法施力。(圖/吳金獻醫師提供)

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65歲以上國人的骨質密度,至少有一個部位量測出有骨鬆的比率爲14.1%,約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女性高於男性(女性17.4%、男性10.4%),且隨年紀增加。

吳金獻表示,根據臺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防治骨質疏鬆症應攝取適量的鈣和維生素 D3 攝取量,從事負重運動、肌力增強運動和平衡訓練,以改善骨量和體能,並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使用防護設施,防範骨折。

依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和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 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飲食鈣量 1200 毫克(包括鈣片補充劑量)和維生素 D3約800 至 1000 國際單位。飲食上,乳酪類、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金針、海藻、海帶、香菇、小魚乾、頭髮菜、堅果類等都富含鈣質,而吃含維他命 C 水果,如橘子、柳丁、奇異果、芭樂等,可促進鈣質吸收。

蘇女士接受橈骨截骨矯正合並鎖定式鋼板固定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圖/吳金獻醫師提供)

防範骨鬆運動建議方面,吳金獻表示,停經前婦女和年輕人以重量訓練、負重有氧運動及阻抗力訓練等較爲合適;停經後婦女和長者則採用規律運動,可從事一般有氧訓練、阻抗力訓練及平衡訓練等,例如慢跑、太極拳、球拍類運動、游泳等。

吳金獻並提醒,長者如果身高比年輕時,矮超過 4 公分以上,應強烈懷疑可能有骨質疏鬆症,而肌少症也與骨質疏鬆症,有許多共同依存的因子,如果肌力下降,例如打不開瓶蓋都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建議就醫篩檢有無骨質疏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