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淨值化時代,理財產品頻現提前退場

“尊敬的投資者,您購買的xxx型三個月定開理財產品2號於2021年6月24日成立,我司擬定於2024年6月21日提前終止本理財產品。”近日,投資者芒種(化名)收到來自理財公司的通知,自己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

與芒種類似,不少投資者年內收到所購買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通知短信,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已有超過300款理財產品被提前終止。在業內人士看來,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是理財子公司適應淨值化時代的一種方式,由市場調整、規模縮水、份額小等多重因素所致。

理財產品頻現提前退場

本週三,華夏理財公告將提前終止旗下兩款理財產品的運作,分別是華夏理財固定收益增強型三個月定開理財產品2號、3號。公告稱,華夏理財固定收益增強型三個月定開理財產品2號(產品代碼:211918700202)於2021年6月24日成立,根據市場及投資運作情況,爲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利益,經審慎評估,該公司擬定於2024年6月21日提前終止本理財產品。

另一款華夏理財固定收益增強型三個月定開理財產品3號(產品代碼:211918700203)於2021年6月25日成立,公告稱,根據市場及投資運作情況,爲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利益,經審慎評估,華夏理財擬定於2024年6月25日提前終止本理財產品。

就在上月末,民生理財一連披露了兩則產品於6月4日提前終止的公告,涉及產品爲“民生理財富竹安盈一年封閉1號”和“民生理財富竹安盈一年封閉8號”。同日,華夏理財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92號產品也發佈公告稱,於6月5日提前終止該理財產品。

記者梳理相關情況時發現,今年以來,已有民生理財、中郵理財、交銀理財、華夏理財、信銀理財、寧銀理財等多家機構宣佈提前終止旗下部分理財產品,僅3月份單月就有40條相關公告,根據第三方統計機構普益標準監測,年內已有超過300款理財產品被宣佈提前退場,而2023年全年約有2000只理財產品遭提前終止。

從多款被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特徵來看,多集中於R2、R3風險等級,爲固收類產品,成立時間從一個月到一年不等,多數運行時間不長,認購規模較小,業績表現較爲有限。從公告披露的情況來看,理財機構主動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的原因,多涉及業績不達預期、產品規模縮水、觸發提前終止條款等,但“爲保障投資者利益”被頻頻提及。

某股份行理財公司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如果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偏離過大,未來的收益率也不被看好,會考慮提前終止運作該產品,公司會通知相應的投資者。

例如,根據華夏理財固定收益增強型三個月定開理財產品2號2023年年度報告,穿透後,該理財產品持有78.13%債券資產,11.05%比例持有同業存單、9.67%比例持有現金及銀行存款。2022年及2023年兩年淨值增長率爲2.97%,不過到了2024年一季度,該產品淨值增長率快速縮水至0.66%,報告期內,該產品份額也縮水明顯,一季度末約爲3710萬份,相較於2023年末的4371萬份縮水了約600萬份。

另一隻華夏理財固定收益增強型三個月定開理財產品3號,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該產品底層資產62.99%持有現金及銀行存款,37.01%持有債券資產,該產品淨值增長率從2.75%下滑至0.67%。兩款產品均出現業績情況大幅下滑的情形。截至一季度末,該產品份額約爲2082萬份,相較於2023年末的2155萬份縮水了約70萬份。

“提前終止意味着,理財產品的管理人預計如果產品持續運作下去,收益率不會高於當前收益,終止爲最佳選擇。”前述理財經理對記者說,理財產品可以按照約定條款提前終止運作,但理財公司和銀行應做好信息披露和資金兌付工作。

理財公司適應淨值化時代

在基準利率下行、高息存款產品逐漸消失的當下,理財市場正面臨着配置難的問題,新發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和存量理財產品收益率正出現下滑趨勢。數據統計顯示,上週新發產品中,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在3.5%及以上的人民幣產品佔比爲24.52%,相較前一週的31.66%環比下降了7.1個百分點。此外,上週共有1571只存量產品出現淨值回撤,佔比超過5%,而兩週前這一佔比僅爲2.6%。

從整個5月份來看,理財產品的產品收益率持續下跌,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理財公司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不含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爲3.22%,環比下跌0.22個百分點;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的平均兌付收益率(年化)爲2.92%,環比下跌0.12個百分點,落後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0.32個百分點。

淨值波動挑戰下,理財公司不得不出招應對。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稱,理財產品受到市場波動、宏觀環境等因素影響,出現淨值縮水、未來收益率不達預期的情況,或出現份額及規模持續縮水的現象,理財機構若預判未來投資收益不確定性增加,爲兌現已有收益,可能會選擇“提前終止”。

事實上,爲適應淨值化時代,年內還有不少公司選擇下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包括興銀理財、民生理財、招銀理財、農銀理財等機構,以調整投資者預期,涉及原因多爲底層資產收益的波動。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分析稱,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主要是存款類產品、債券以及小部分權益產品,受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底層資產預期收益率也不斷下降,“調降業績基準是必然選擇,也是無奈選擇。”

在理財產品主動下調業績比較基準的同時,還有多家銀行及理財公司降費攬客,宣佈下調產品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等,甚至有產品出現費率降爲0的情況。例如,寧銀理財5月8日公告稱,將對寧欣固定收益類日申季贖理財3號浮動管理費給予一定優惠,2024年4月26日至2024年7月4日期間將不收取浮動管理費。

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稱,一般來說,能夠以調降業績比較基準解決的淨值波動問題,會首選調降的方式,因爲對於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的機構而言,需在短期內償付大量本金,甚至面臨部分客戶的永久性流失。

“提前終止理財產品是理財公司適應淨值化轉型的一個方式,屬於市場化行爲。”前述人士稱,受到監管和收益的雙重壓力,理財公司提前終止了部分理財產品,一方面,資管新規明確要求銀行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另一方面,傳統銀行理財產品默認“剛性兌付”規則,預期收益率實際上成爲銀行的負債成本。

董希淼提示稱,當下,多數理財產品都有提前終止相關條款,但不少投資者沒有注意到。隨着”提前終止“現象逐漸增多,理財公司還需以適當的方式,特別提醒投資者,並對終止原因進行說明,做好相關資金兌付及善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