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電動車鋰電池減重之路
即使如此,相較於筆電與手機,爲汽車供電困難得多,因要驅動汽車行駛足夠里程所需能量極高,而鋰電池現階段技術上的能量密度(單位質量所儲存能量)150~300Wh(瓦時)/kg(公斤)仍遠低於汽油的2,000Wh/kg,因此電動車必須揹上數量龐大且沉重的電池奔跑。「目前發展電動車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電池很貴又很重,未來要靠人的智慧,把電池做得便宜又安全輕巧」,臺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說。
■特斯拉的三代電池
特斯拉(Tesla)使用的三代電池,從18650、21700到4680都是圓柱形(分別爲直徑18mm/21mm/46mm),但尺寸明顯擴大,目的是爲了降低成本,如同家庭號鮮奶的單位成本會比盒裝便宜,另減少包裝也可使重量獲得減輕。特斯拉首款車Roadster採用的18650是發展最早也最穩定的鋰電池,但也因它不是專爲電動車設計,體積與容量較小(約如3號電池),所以必須透過串並聯將7,000多顆電池組成模組放入車中,並透過冷卻液管路及保險絲解決散熱及短路問題,其獨到的電池管理系統扮演重要角色。
但因鋰電池正負極各僅有一個極耳(接頭)將電流導出電池,當電芯容量擴大時,電子到達極耳的距離拉長且路徑變壅塞,電阻提高會造成過熱與充電效率不佳問題。4680全極耳設計透過塗覆導電材料讓兩極全面與電路連接,將之前的點接觸改成面接觸,如同擴大玻璃瓶的瓶口,使水流進出更加順暢。特斯拉宣稱電阻因此降低5至20倍,從而控制發熱,降低無謂的熱量浪費,提升續航里程。此設計使電池可擴大容量,並可加大充電電流,促成更快的充電速度。
■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
中國的比亞迪則專注於磷酸鐵鋰(LFP)電池的研發,相較於鋰三元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的能源密度約低3成(180Wh/kg比250Wh/kg),低溫表現較差(攝氏零度時續航力僅鋰三元電池58%),但也有成本低20%、不必使用稀缺元素、循環壽命較長(9,000次比2,500次)及安全性高等優點。比亞迪透過爲電池保溫改善低溫表現,所發表的刀片電池以長條鋁殼封裝,像一排筷子橫置於車底,此方式有利於散熱,且因其堅硬鋁殼可取代車底樑柱,電池的上蓋版則直接作爲汽車地板,過去將電芯做成模組,再包裝成電池包的作法省去模組階段,將電池與車身深度整合。這與特斯拉Model Y搭4680款以電池包取代底盤的鋼樑結構,讓座椅直接固定在電池包上方的簡化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磷酸鐵鋰電池因成本優勢已成爲市場主流。
■豐田的全固態電池
固態電池則是未來競爭的主戰場,福斯汽車電池研發負責人Frank Blome將固態電池稱爲鋰離子電池的「最終篇章」。傳統鋰電池中的電解液好比「血液」,在電池正負極間傳導鋰離子,但電解液是有機溶劑,具高可燃性,一旦電動車遭撞擊,電池可能因熱失控自燃。固態電池使用固態電解質理論上安全性較高,但如何讓鋰離子順利在正負極間傳導則是難題。多家美國新創業者投入研發均以失敗告終,美國電動車品牌Fisker曾在2018年宣佈將在數月內量產固態電池,但最終於2021年放棄,改推搭載液態鋰電池的電動車,創辦人尷尬解釋:「固態電池是當你覺得完成90%、幾乎達成目標時,突然意識到剩下10%比之前90%困難多了的技術」。
日本豐田擁有最多固態電池專利,日前宣佈最快將於2027年推出配備「全固態電池」的電動車,充電10分鐘可行駛1,200公里,且重量減半,引發全球轟動與猜測。豐田在說明會中表示,已發現新技術能克服固態電池壽命過短的問題,今後將着手進行量產技術研發,以解決成本過高問題。因技術與成本問題,過去專家普遍認爲固態電池的商業化時程可能落在2030年,目前看來似有機會提前。
基於三元鋰(NCA)及磷酸鐵鋰電池的物理特性限制,目前的電池減重設計集中於使電池容量擴大與減少封裝,並與車體深度結合,未來將等待固態電池的商業化使重量問題進一步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