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無所不在的ESG風險及因應對策

風險管理首重辨識,但如何從諸多事件中,辨識出ESG風險因子?最簡單的方式,當然就是從ESG的字面意思切入,而現階段最受矚目者當是環境風險。比如授信客戶長期漠視污染防治、廢棄物管理遭受裁罰,抑或耗能、碳排過巨而必須繳納代金、碳稅等額外支出,恐連帶影響財務狀況與還款能力。又若客戶抵押物坐落在水患頻繁低窪處,即可能因極端氣候導致降雨更集中,受災機率提高造成擔保品價值減損。

當然,ESG風險不只侷限在環境,客戶因社會議題處理不當、公司治理欠佳所衍生的風險,亦皆爲金融機構不可忽視之課題。例如近期烏俄戰爭重創全球對俄曝險部位,即被認爲是俄羅斯背離國際人權規範所致。又譬如客戶涉及社會爭議案件,引爆消費大衆串聯抵制,波及公司正常運作,比方說去年底「瑪莎惡徒」連累家族企業,對往來銀行不啻爲一打擊。遑論治理制度不健全,爭奪經營權仍然屢見不鮮,是否因此拖累營運績效、埋下財務未爆彈,融資銀行不可不慎。

另一方面,影響時間長短亦值得留意,MSCI去年的研究指出,ESG風險可分爲短期的「事件風險」,也就是ESG事件發生當下即可看到顯著衝擊,以及導致企業長期競爭力下降的「侵蝕風險」。一般來說,環境議題多屬侵蝕風險,治理議題多跟事件風險相關,社會議題則常見長短期因素混雜。因此,若是短期投融資對象,通常較注重事件風險,但如果是長期往來客戶恐怕得兩者兼顧。

銀行風管單位面對這些樣態各異且影響時點不一的ESG風險,除了必須從衆多事件中辨識出來之外,得再根據各類風險的發生機率、損害程度製作風險圖像,藉此評估防範及處理風險所需要的資源多寡。此外,情境分析也是衡量ESG風險的常見作法,針對會影響資產組合的ESG事件,選擇合適情境,再利用統計模型估算如違約率、回收率等關鍵變數的變化幅度,並配合敏感性分析確認極限值範圍。至於壓力測試,則是針對部分發生頻率低,可是一旦發生將招致嚴重衝擊的ESG事件,找出資產組合可能遭遇的極端異常損失。

但坦白說,即便再多的風險評估衡量機制,也無法完全避免風險誤判,尤其許多新型態ESG風險難以事前預測,風險評估失準恐怕在所難免。凡事應有最壞打算,既然沒辦法完全阻絕風險,假設客戶真的爆發ESG爭議事件,銀行如何與客戶協議改善?是否有適合的保險商品轉嫁風險?抑或已超出風險胃納量,索性迴避此類客戶?究竟該採取何種策略,考驗着銀行如何在商機與風險之間維持平衡。

況且,ESG風險管理之重責,絕非只由風管部門一肩承擔,從董事會、高階管理階層到基層從業人員,各應有其責任歸屬。特別對銀行業而言,將ESG融入三道防線,從業務、風管到稽覈單位,各層級皆具備充分的ESG風險認知,更是ESG風險管理機制完備的關鍵。

正因如此,建立對上呈報與向下溝通的雙向對話框架,保持風險管理資訊傳遞之暢通,對於銀行強化ESG風險耐受能力,乃至於形塑ESG風險文化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