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影響臺灣未來的六大全球趨勢
一、氣候變化:對臺灣來說,氣候變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和農作物產量下降的未來,我們的社會福祉和繁榮受到了威脅。亞洲正處於氣候變化的最前線,如果我們不採取實質行動,到2050年,亞洲可能面臨2.8兆至4.7兆美元的年度GDP損失-佔氣候變化對全球年度GDP影響的三分之二以上。
建設一個氣候友善、低碳型的社會和經濟需要資金、創新和全球對共同目標的承諾。儘管這可說是最嚴峻的挑戰,但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資訊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行業正成爲帶動經濟成長的全新且更持續的力量。
二、數位化:疫情加速了向數位世界轉型的無縫接軌,並引發了消費行爲的轉變,而這種變化可能會產生長久的影響。數位化將繼續推動產業和技術的快速整合,特別是遠距工作、醫療、教育、娛樂和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正在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各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參與,並改善市場開放和覆蓋範圍。而在數位化轉型的背景下,保護數據安全和隱私至關重要。
數位革命最強大的影響之一是它爲全球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讓臺灣也能夠與更發達的經濟體競爭。像臺灣獨角獸公司Gogoro是世界級的競爭對手,但如果我們想利用這一機會,就需要繼續投資於教育和網絡可達性,以建立一個欣欣向榮的數位生態系統,推動創新。
三、疫苗公平性:Covid提醒我們大家是在同一艘船上。除非所有國家和每個社區都能迅速且公平地獲得疫苗,否則沒有人能恢復正常,真正的全球經濟復甦也不可能實現。
經濟學人智庫(EIU)報告顯示,富裕國家注射的新冠病毒疫苗數量是貧窮國家的100倍。全球疫苗接種工作的拖延將帶來昂貴的代價。報告預測,在2022年年中,尚未達60%的人口接種疫苗的國家將導致2025年時GDP損失高達2.3兆美元。新興經濟體將承擔約三分之二的損失,這將顯著拖緩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趨同的步伐。我們必須在疫苗研發、生產、原材料供應、分銷、物流、智慧財產權豁免等方面加強全球合作,幫助那些難以與富裕國家競爭的國家獲得負擔得起的疫苗和關鍵醫療用品。
四、貿易:Covid持續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破壞,但貿易仍然是實現經濟成長的最短、最直接的途徑。 全球貿易已經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水準,我們預計即使利率上升對消費產生負面影響,隨着疫情消退,貿易模式仍將逐步正常化。
臺灣積極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但如果亞洲地區要充分發揮其貿易能力,各國需要繼續共同努力,促進跨區域投資流動並消除非關稅壁壘。
五、地緣政治:烏克蘭戰爭和其他地區持續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將繼續給全球經濟注入不受歡迎的不確定性。臺灣面臨的最大問題,包括氣候變化、新冠疫情和通膨,各國只有通過加強合作才能共同解決。
各國經濟的成功,特別是在亞洲,取決於互聯互通。該地區繁榮的基礎是合作,任何的脫鉤嘗試,都將不可避免地使每個人變得更加貧窮和更不安全。
六、不平等和包容性復甦:這場大傳染病的影響是深遠的,即使部分國家已經恢復,它也會留下社會不平等加劇和債務增加的後遺症。Covid對最貧窮和最脆弱的人打擊最大,將數百萬人推入貧困和根深蒂固的不平等。
亞洲開發銀行(ADB)估計,自2020年以來,疫情已迫使約7,500萬至8,000萬亞洲人陷入極端貧困。在減輕飢餓、改善衛生和教育等領域的進展也停滯不前,亞洲地區早些時候在這些領域取得的成就是顯著的,儘管各國情況不一。
我們需要緊急解決和扭轉Covid對貧窮和不平等的破壞性影響。當務之急是對低收入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恢復所需的疫苗和支持。這也是建立社區復原力的機會,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防止未來的危機,包括增加對衛生和教育的投資,創造公平和競爭的勞動力市場環境,以及改善獲得金融服務和技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