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談判仍在繼續!歐洲議會高官放風:中歐就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關稅問題接近達成協議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逸】據路透社23日報道,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在接受德國新聞電視臺的採訪時透露:“歐盟同中國正接近就取消對華加徵的進口電動汽車關稅達成解決方案。”這是歐洲方面有關中歐電動汽車關稅問題的最新表態。在歐盟於10月底執意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所謂“最終反補貼稅”後,中歐雙方一直在“繼續協商”。近來,歐洲多國領導人和高層官員多次表示反對“有害關稅”。德、法等歐盟大國領導人在G20峰會期間和中國領導人會談時都表示希望通過談判儘快妥善處理歐中經貿爭端。有分析認爲,歐洲此時放出這種口風,體現了想跟中方儘快達成協議的願望。儘管歐方沒提談判的具體進展和放出這一口風的原因,但隨着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即將上臺,歐洲擔憂不可能同時承受與中美爆發關稅摩擦之重。多名中國專家2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歐方能以建設性態度,通過務實談判,相互照顧核心關切,儘快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這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11月23日,中國奇瑞汽車與西班牙EV MOTORS合資工廠的首款產品——EBRO品牌S700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正式下線。

當地時間2024年11月23日,西班牙巴塞羅那,奇瑞與西班牙EV MOTORS合資工廠迎來首臺車S700下線(視覺中國)

“開了一扇透氣窗”

據路透社報道,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當地時間22日接受德國新聞電視臺採訪時表示,布魯塞爾和北京接近就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關稅問題達成解決方案。他說:“我們即將與中國達成協議,中方或將以承諾的最低價格在歐盟銷售電動汽車。”但他沒有詳細說明協議的具體內容。他說,這將“消除不公平補貼造成的競爭扭曲問題”,這也是(歐方)引入關稅的原因。

據德國新聞電視臺報道,現年69歲的朗格,自2014年起擔任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同屬社會民主黨。朗格稱,隨着特朗普即將重新入主白宮,歐盟“必須調整競爭政策”,“至少在有關中國電動汽車關稅爭端中有望達成協議”。他還認爲,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所謂的“去風險化”,如果只是針對中國,那麼太過於簡單化。“貿易有助於促進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並帶來穩定的關係。”朗格說。

中國電動汽車集體“首秀”法蘭克福汽配展(資料圖/新華社發)

對於朔爾茨堅決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朗格表示,德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有巨大市場,歐洲對中國電動汽車加稅,可能引發中國強烈反制,會打擊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地位。朗格還稱,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理念是要封鎖市場,所以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以將其排除在市場之外,“而歐盟不會這樣做,我們只是想要公平競爭”。

對於朗格這一表態,歐盟目前尚未置評。奧地利《小報》24日稱,在歐盟決定加徵關稅後,中歐技術團隊11月上旬仍在北京進行了多輪磋商,雙方均表示談判“取得了一定進展”,並約定繼續以視頻或其他方式進行磋商。《歐洲時報》稱,中歐近來並未停止“繼續協商”,“樓梯”上還有不少動靜。這爲下一回合談判雙方相互照顧核心關切、避免貿易摩擦升級“開了一扇透氣窗”。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2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洲方面此時放出這種口風,體現出想跟中方儘快達成協議的願望。歐盟內部對於徵稅問題存在很大分歧,內部壓力較大。另一方面,中方與歐盟多國積極溝通和對話,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並通過相應貿易措施來曉以利害。霍建國稱,特朗普即將上臺,歐盟很大可能面臨與美國的貿易衝突,歐盟也不願意在此時與中國徹底鬧翻,變成對抗性矛盾,因此顯示出願意儘快緩解貿易緊張的願望。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專家嚴展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朗格是歐洲議會負責貿易的資深政客,他對雙方談判進展和細節可能有最新的消息。不過,歐方對關稅談判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歐盟委員會和歐洲理事會。

霍建國提醒稱,雖然歐方表現出儘快與中方達成協議的願望,但應該小心其藏在下面的小心思。《金融時報》19日報道稱,歐盟正計劃迫使中國企業將汽車電池等知識產權轉讓給歐洲企業,以換取歐盟的補貼。霍建國說,這樣的小伎倆不應成爲中歐談判的內容。歐洲若想獲得先進技術,通過技術交流和合作是正常的,但企業之間轉讓技術應基於合作協議,並且是自願行爲,不能強迫交易。如果歐盟企圖強迫中企轉讓技術,不僅不利於公平競爭,也違背世貿組織的原則。

歐洲擔心“無底線競爭”

實際上,歐洲目前最大的擔憂是美國,正如朗格提到,歐洲之所以希望儘快與中方達成協議,一個重要原因是特朗普即將上臺。《紐約時報》23日稱,目前沒什麼比特朗普上臺後的保護主義更能刺激歐洲神經了。在巴黎的一個論壇上,歐洲議會議長梅措拉警告,跨大西洋貿易戰的風險不容忽視,“我擔心的是,這是一場無底線的競爭”。

《華盛頓郵報》稱,特朗普的關稅可能引發貿易戰已經是歐洲“最糟糕的經濟噩夢”。報道稱,特朗普近來多次恫言要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至20%的關稅,即便是作爲美國盟友的歐洲也無法倖免。

與此同時,中國方面堅定維護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利益的決心也令歐洲感到猶豫。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22日宣佈擴大對進口歐盟乳製品的反補貼調查,調查對象包括歐盟及丹麥、法國、意大利和荷蘭等國的補貼項目。報道稱,歐盟是中國第二大乳製品來源地。

歐盟不僅對乳製品等長期大量補貼,對電動汽車也實施其指責中國的補貼。美國《歐亞評論》稱,歐盟在補貼問題上常採取雙標策略。歐盟長期以來積極補貼其自身的綠色轉型,包括電動汽車行業。歐盟及成員國通過補助、稅收減免、低息貸款、貸款擔保和價格補貼等多種方式,向鋰電池、光伏產品和電動汽車投入了大量資金支持。歐盟還設立了直接撥款的專項基金。僅2022年,歐盟對歐洲光伏產品的直接撥款補貼就達到驚人的250億歐元。

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稱,歐盟經濟正陷入困境、停滯不前,最不需要的就是與其兩個最大貿易伙伴陷入爭鬥。現在,一個難題擺在歐盟面前:若對華“冷貿易戰”的同時,陷入對美“熱貿易戰”,吃得消嗎?

出路在於與中國合作

近來,歐洲一方面可能面臨與中美這兩個最大經濟體的關稅摩擦,另一方面自身經濟面臨困境。21日,瑞典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Northvolt突然宣佈申請破產保護。Northvolt被視爲歐洲電動汽車工業崛起的關鍵,這使歐洲電動汽車產業的雄心遭到重擊。

《歐洲時報》稱,歐洲在電動汽車產業方面的落後,主要是因爲技術與管理落後造成競爭力下降,採取短期政府行爲的保護主義,不啻飲鴆止渴。歐盟這一輪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加稅風波,來自某些歐盟國家的政府,而非車企。實際上,在世界汽車市場上仍具有極高競爭力的歐洲車企,如德國大衆和寶馬公司的老闆,看法幾乎一致:加稅是陷阱,這會加劇歐洲汽車製造商的技術落後。曾幾何時,歐盟大肆補貼光伏產品,卻在中國光伏產品面前完敗,乃同一問題導致。

許多歐洲車企希望通過與中國合作尋找出路。德國汽車零件生產商博世22日宣佈,計劃在全球削減逾5500名員工,其中將在德國裁減3800個崗位。與此同時,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斯特凡·哈通近來卻頻頻訪問中國。10月底,他今年第四次到訪中國。與博世在全球其他市場的低迷不同,2023財年,博世中國市場銷售額達139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博世在中國設有34家生產基地和26個技術中心,研發人員超過1萬人。僅2023年,博世在中國研發費用就達110億元。哈通表示:“中國是博世的重要市場和技術創新的關鍵陣地。我們仍將堅定在華投資,以技術創新驅動本土發展。”

延伸閱讀

英媒:歐盟要逼迫中企交出電池技術 以換取補助資格

當地時間20日,英媒《金融時報》援引兩名歐盟高級官員的消息披露稱,歐盟正計劃要求前來投資建廠的中國大陸企業向歐洲企業轉讓技術產權,以換取享受歐盟補助的資格,作爲其更嚴格的清潔技術貿易制度的一部分。

報道稱,電池企業將首當其衝,未來新規還可能將範圍擴大至歐盟其他綠色行業領域。

據這些官員所說,新的技術轉讓標準將率先於今年12月的歐盟10億歐元電池開發補貼項目中實施,屆時將要求中國企業在歐洲設廠時共享技術知識。他們補充稱,新標準在招標前可能會有所調整。

如此條款堪稱野蠻的強盜邏輯,而這家西方媒體卻帶着爲布魯塞爾開脫的明顯意味寫道,上述計劃體現了歐洲對中國態度轉向強硬,美其名曰稱歐洲正試圖保護受到嚴格環境法規約束的歐盟企業免遭所謂“廉價且污染更嚴重”的進口產品的衝擊。

文章甚至倒打一耙稱,歐盟此舉與中國“要求外國公司共享知識產權以換取市場準入如出一轍”,企圖合理化這一明顯背離自由貿易市場原則的“霸王條款”。

對於歐方所謂“強制技術轉讓”的無端指控,新華社曾指出,事實上,中國沒有任何法律規定外國企業必須轉讓它的技術給中國合作伙伴。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技術轉讓,完全依據契約,是市場主體自願交易的結果。中國在特定領域的合資和股權比例限制等要求,是中國和世貿組織成員談判的結果,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這是多數國家都採用的做法,和強制技術轉讓沒有關係。

圖爲港口的大量中國電動汽車

中國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也早就此強調,中國政府一向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採取了衆多強有力的措施保護國內外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知識產權合作方面,中歐雙方建立了知識產權工作組機制。通過這一機制,中歐雙方一直保持着有效溝通,在諸多領域取得了積極成果。

《金融時報》指出,電池是電動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佔總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這使得電池供應鏈對正向低污染車型轉型的歐洲汽車製造業至關重要。

報道稱,總部位於瑞典的歐盟頭號電池製造商Northvolt因難以提高產量,正深陷財務狀況持續惡化、瀕臨破產邊緣之際;與此同時,隨着歐盟對中國科技產品進口的審查限制不斷增多,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一些中國電池製造商轉而直接在匈牙利和德國等歐盟成員國建立超級工廠,遠景能源也在西班牙和法國的工廠投資了數億歐元。

《金融時報》稱,今年早些時候中方有關部門已經給出了新的對歐投資建議,理由是“布魯塞爾政治的不確定性”。這一點從近期歐盟在綠色技術領域對中國企業和產品頻下黑手就可見一斑。

早在今年年中,歐盟就被曝對華電動汽車挑起關稅爭端,意在迫使中國車企赴歐洲組建合資企業,並與歐盟同行分享技術;今年9月,歐盟更直接“現改”規則,宣佈在當月啓動的歐洲綠色氫能項目補貼競標中,新增限制在投標項目中使用中國製氫電解槽產品及零部件的一條所謂“彈性要求”(resilience requirements),規定中國成份不得超出整體的25%。

“政客”新聞網歐洲版當時坦言,用投資換取關稅優惠、市場準入等的做法已不新鮮,但歐盟此次揮起關稅等“大棒”來迫使中國汽車企業進行投資的做法“並不多見”,言語中難掩對歐盟此舉的驚訝。

《金融時報》還提到,除了對歐洲經濟疲軟以及企業在不依賴進口的情況下難以實現氣候雄心的擔憂,歐盟對華貿易措施未來還將受到特朗普新一屆政府對華態度的影響。

中國電動汽車流水線

報道援引與特朗普關係密切之人的話稱,其新一屆政府將向歐盟施壓,要求歐盟效仿華盛頓的做法,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和投資設置更多壁壘。

一名歐盟高級外交官說:“如果我們想在特朗普的某些議程上配合他,那麼我們就需要決定如何對待中國。”

總部位於倫敦的智庫“歐洲改革中心”,其高級研究員伊麗莎白·科納戈(Elisabetta Cornago)表示,歐盟委員會正在“努力尋求多種途徑”來加強其貿易防禦,以應對受美國對華關稅影響,可能大量涌入歐洲的中國產品。

她警告說,對中國零部件採取更強硬的立場,可能會對歐盟的脫碳努力產生不利影響。

“你們暫時採取了一種貿易保護措施,比如創新支持……來支持你們的行業,但這並沒有降低消費者的價格。”科納戈補充道,這項措施可能會使歐盟汽車行業在與中國的競爭中“更加無所適從”。

當下中歐電動汽車磋商仍在緊張進行中。11月2日至7日,中歐技術團隊在北京進行了5輪磋商,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價格承諾方案的具體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

據央視“玉淵譚天”16日的最新消息,中歐雙方已經達成了“技術性共識”,尤其在價格承諾框架和協議執行機制方面取得了共識。所謂“價格承諾框架上的共識”,就是指此輪談判雙方就整體框架達成一定共識,也說明雙方願意將資源集中在覈心利益的談判上,努力相向而行。

據專業人士介紹,此前,雙方談判中涉及的核心問題包括如何實現“可監管”和“可執行”。在談判過程中,歐方一直懷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極致完美主義”,始終對中方提出的價格承諾方案心存疑慮,擔心會不會難以執行、難以監管。而這次雙方達成的共識,正是在這一問題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這名專業人士還透露,若中歐雙方達成價格承諾方案,在方案執行和監管中,在以往案件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的中國機電商會將擔任核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