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通傳統與當代:廣州榮寶齋推出年度展覽探尋“書寫的意義”

9月28日,《榮寶齋與藝術家——書寫的意義》展覽在廣州榮寶齋開幕。

展出40位中國現代和當代藝術家書寫和製作的作品,其中既包含了傳統意義上的書法作品,也包括了以漢字的意象、觀念進行創作的當代藝術家的圖像作品。

本次展覽以“書寫”爲名,強調了文字和動作,適用於所有以文字作爲題材的藝術創作,將中國現代的書法變革和當代的圖像創新並置在一個完整展示空間裡,共同與中國久遠的文字和書法傳統交互對話,各具風采。

廣州榮寶齋負責人表示,本次展覽是榮寶齋在大灣區推出的年度重要展覽之一,旨在書法的基礎上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的視野,從文字以及文字的書寫和製作的角度考察當代中國的藝術創作。

“書寫與文字在當代所展現出的藝術創造力,恰恰表明中華文化在現代文明的包容與生命力,打通了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的文脈。”策展人叢濤說。

文脈追尋

走入榮寶齋二樓畫廊,左側展區陳列了吳昌碩《臨古碑四屏》、齊白石《月圓人壽》、于右任《藏書紀事詩詠劉位坦》等在內的館藏書法精品,凸顯中國書法的傳統審美和豐富的藝術內涵。

沿縱向空間過渡至當代書法家陳初生、王鏞、孫曉雲等人的作品,展現出書法的與時俱進。

“這些書法家的個人身份十分多元,齊白石和張大千同時也是著名的畫家,而郭沫若、啓功和饒宗頤同時是著述等身的重要學者。”著名藝術史學者、本次展覽學術主持尹吉男表示,參展書畫家的藝術創作與思想書寫構成了中國現代書法史的主線。

書法之“法”在中國文明的發展中逐步構建,依託筆法、章法、字法等形式原則,逐步成爲一種成熟的藝術門類。

“從展覽中我們追尋發掘晚清以來的碑學文脈,比如對於晉唐筆法審美趣味的迴歸。在體會經典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古人更爲豐富的生活狀態,以及中華文明更爲多元生動的體系。”叢濤指出,書法雖然強調“法”,但辯證地理解法是不同時代藝術家的智慧,也是書法綿延發展的關鍵。

他進一步補充,意識到法的相對性,或者說意識到不同階層、身份、思想潮流對於法的作用,對於今天的實踐與學術思考具有重要意義。

審美融匯

展廳另一側以“面向未來”爲展陳理念,營造出形式多樣、具有活力的書寫景觀。

在當代書法板塊,展覽聚焦於以文字爲媒介進行書寫和藝術創作的當代藝術家,包括曾竈財、邱振中、徐冰等23位藝術家的具有各不相同藝術面貌的作品。通過解構或者重構的方式,立足當代文化與觀念,對於書法經典、書寫乃至文字傳統展開的反思與解構。

“以古人休閒娛樂的益智圖爲創作靈感,能夠以15塊板拼出草木、鳥獸、魚蟲、文字等宇宙萬物。”叢濤介紹,《俯仰》創作者周晨以生宣紙爲媒,以墨色反襯出“俯仰”二字,既有古代文人趣味,也從文字的傳統中發現新的資源,提煉新的審美,與現代主義或者當代審美融匯。

除了視覺形式上的突破,也有藝術家針對表達文詞意義體指涉的當代文化現象進行創作。

藝術家馬越君的《點贊》《碰瓷》以泥金、粉蠟箋當作書寫的材料,提煉出屬於自我的寫字藝術,作品背後關聯的是流行文化與當代審美。

“書法不只是書寫性的,也是創造性的。比如我們現在寫顏文字、火星文,根據自身書法風格進行創造,就會形成新的視覺藝術。此次展覽爲探討‘書寫的意義’尋求了一種新的路徑。”叢濤說。

形式開拓

“書寫的意義”是“榮寶齋與藝術家”系列的第二次展覽,以書寫爲契機,呈現當代中國藝術的多元生態與文化特徵。其中離不開從傳統紙本水墨到影視、裝置、繪畫等表現形式的轉變。

一樓展示空間放映了當代藝術家徐冰的最新手繪二維動畫作品《漢字的性格》。該作品立意來自於趙孟頫手卷《大乘妙法蓮華經卷第三》這件傳世名作的邂逅、觀看、分析與想象。

觀者可通過動畫,在漢字演變的歷史中瞭解漢字書寫與中華民族特殊性形成的關係、今天中國文化的內核與能量,以及未來中國在人類新文明建設中的所起的可能性作用。

“本次展覽落地廣東,意在關注廣東書法觀念的在地性。”叢濤表示,展覽展出一批以書法爲媒介、致力於當代性創作的本土藝術家。

其中,來自廣東陽江的當代藝術團體“陽江組”則以《過化存神之趙之謙書》參展。

該作品以清代書法家趙之謙的詩爲底本,書寫痕跡被烙印在報紙上,承載的既是漢字所代表的文化理想,也是印刷技術對傳統文化帶來的解構與重構。

“這些藝術家並不缺乏對於書法及文化傳統的興趣和認識,但與書法的經典意識不同,他們更加重視自身所處的當代人文情境,也更加自信、自覺地表達自我,思考現實和傳統。”叢濤表示,如果說尊重和繼承傳統是文化的基礎,那重視和記錄當代經驗與生命質感,則體現出文化的自信。

文 記者 樑善茵 朱紹傑圖 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