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益輝:爲高鐵列車裝上國產“膝蓋”

“高技能人才”

原標題:

管益輝:爲高鐵列車裝上國產“膝蓋”

科技日報記者 宋迎迎

如今,談起一年多前印尼雅萬高鐵開通運營,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級技師管益輝仍激動不已。

雅萬高鐵是我國高鐵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的典範之作。列車上的關鍵部件——軸箱體,就出自管益輝團隊之手。

管益輝常年從事高速動車組轉向架核心部件數控加工和調試工作,帶領團隊研製軸箱體,成功爲高鐵列車裝上國產“膝蓋”。

前不久,全國總工會公佈2024年大國工匠培育對象名單,管益輝名列其中。

建成柔性加工生產線

高鐵列車要想跑得又快又穩,軸箱體的品質至關重要。

什麼是軸箱體?管益輝給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釋:“汽車靠輪子轉向,而在軌道上跑的動車組靠轉向架轉向。我們常把轉向架比作高速動車組的腿或底盤,連接轉向架構架和輪對的關鍵零部件,就是軸箱體。”

管益輝與軸箱體“死磕”了近20年,對其構造和功能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軸箱體負責傳遞動力、支撐車體,被稱爲動車組的“膝蓋”。但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列車上裝的“膝蓋”,很多系進口產品。

“要讓高鐵用上國產‘膝蓋’。”管益輝說,2005年底,他和團隊走上了研發軸箱體的創新之路。

最初,軸箱體以單機生產工藝進行加工製造。“流轉9臺設備、歷經12小時、15人蔘與才能加工一個軸箱體,生產週期長,效率不高。”他說。

2010年,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啓動軸箱體柔性加工生產線建設,管益輝被選爲項目負責人,全面負責生產線安裝調試、優化創新等工作。如何使這條生產線具有“柔性”,是管益輝和團隊面臨的關鍵技術挑戰。

白天工作學習,晚上做筆記、查資料,管益輝與同事們一起進行了成百上千次試驗,一點一點“啃”下技術“硬骨頭”,使生產線提前投產應用。經過此番磨鍊,管益輝團隊逐漸成爲業內首屈一指的軸箱體柔性製造團隊。

經過持續優化,公司軸箱體柔性化批量生產實現重要突破,單件產品加工時間由12小時縮至1.5小時,生產效率提升8倍。

突破分體式技術難題

軸箱體柔性加工生產線成功運行後,新的挑戰又來了。

“軸箱體最初是整體式的,但在拆卸檢修過程中,我們發現分體式是更適合的結構。若將軸箱體分爲上、下兩個箱體,在檢修更換輪對時,就可大大降低檢修成本。”管益輝說。

2012年,公司啓動研製復興號動車組,決定依託這一項目自主研發鑄鋼分體式軸箱體。

不過,分體式軸箱體研製難度極大。回憶攻堅歷程,管益輝說:“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死磕’。我們一遍一遍畫圖紙,用廢舊件驗證,熬到半夜下班是家常便飯。”

重重驗證後,管益輝提出新的加工工藝建議。爲驗證這一工藝能否達到設計精度要求,管益輝帶領團隊用兩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各類試驗驗證工作。

最終,這一精度極高的加工和微變形控制工藝成功通過專業驗證,新研製的分體式軸箱體全部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如今,分體式軸箱體已應用在復興號動車組上。

近年來,管益輝帶領團隊圍繞軸箱體加工,研發軸箱體裝夾先進操作法、軸箱體同軸度檢測法等技術55項,完成攻關課題127項,獲授權專利37項。

打造素質過硬的工匠團隊

作爲中車火車頭金藍領創新工作室的領銜人,管益輝善於在工作中發掘和培養技能人才,帶出了一支素質過硬的工匠團隊。

“我師傅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研究明白。”管益輝的徒弟李啓士說,2009年管益輝與他結爲師徒。在師傅的引導下, 2013年李啓士參加中美國際數控機牀技能大賽,獲得團體金牌。

這些年來,管益輝響應打造“三師型”(技師、工程師、講師)人才隊伍的號召,悉心向年輕人傳授技藝,培養技能人才40多名。其中,技師、高級技師20餘名,中車技能專家9名,央企技術能手2名,全國技術能手1名。

“幹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我希望年輕人不斷學習,早日成爲複合型人才,用技能報效國家。”管益輝說。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