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楊艾俐》治國 用身體學習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從基督教文明開始,發展二元論身體vs.靈魂,或身體vs.心智,身體與靈魂及心智是分開的。早在希臘時代,人就得身心靈合一,認爲運動好的人,心靈和心智必佳。中國古來哲學也是注重修心養性,如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朱熹紫陽學派中都注重心,而忽略身,被認爲是中國長久積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從90年代開始,腦部醫學大興,發現大腦的諸多奧秘如心智、情緒和身體的關係。最近 賽門羅伯斯出版的《身體記憶,比大腦學習更可靠》一書中說,新手老手差在哪?只要練習夠多,老手就算久沒接觸也不會忘記。例如我們騎腳踏車,縱使很久沒騎,仍然會騎,游泳亦復如此。當身體比大腦先反應,代表我們夠專精。進步的價值,就是有身體參與其中。甚至還有「身體人類學」,法國專家家梅洛龐蒂指出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與行動,不能忽略做身體基礎與媒介

身體更是對抗人工智慧急速發展的利器,人工智慧靠着資料演算、儲存運用、發掘、再加工而成。但身體的體驗,人工智慧很難複製,是人與腦,透過神經、透過細胞的互動,複雜的變化,不是人工智慧可以處理的。

機器人更難取代人體,機器人的手指最難製造,看起來手只佔人體面積的1/100,但是手的敏感度、彎曲運用,都很難複製,更不用說人體從手傳來的溫度,所以在日本養老院,機器人只用在巡房、遞藥等,只能取代護士的部分功能。美國做過統計,最不容易被機器人取代的是調酒師、按摩師、及花匠,都需要手和身體的高度協調,不能用AI演算來替代

歐美企業已發現,用經驗換取的身體記憶對企業來說大有幫助,很多頂尖人士,都用「身體激盪」取代腦力激盪。因此臉書工程師離開電腦,深入印度,研發出「2G星期二」,讓偏遠地區民衆也能上網;著名電池公司金頂電池爲了讓主管體驗到若電力不可靠,露營設備會有多糟,公司主管及設計師必須去露營;皮克斯動畫爲了拍電影《料理鼠王》,動畫師甚至窩在巴黎廚房兩週,親自下廚做羹湯,嘗自己做菜的酸甜苦辣,畫出來的動畫才生動。身體記憶,比大腦或市場調查更可靠。用身體學習,比大腦學習更輕鬆有效。

而身體學習對滑世代及千禧世代來說尤其重要,他們擅長用通訊軟體聊天或是拓展人際網絡,在虛擬環境社交,當需要面對面溝通的人站在眼前,或他們反而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更難對客戶、同事上司表現出同理心、同情心。一切都是虛擬的,他們更需要去實地調查市場、體驗不同文化,體驗每個人都是個體,而不是數字,或是通訊軟體裡的一個名字。

政治領域亦如是,因此我們的官員不應該只待在辦公室扮演網紅,或者指揮網軍攻擊競爭對手,而是真正下到人間鄉間體會多少飯店攤販因爲陸客不來而關門;多少旅行社導遊失業,因爲不友善的兩岸政策;多少養豬戶擔心美國萊豬,多少家長擔心萊豬最終會流入校園的營養午餐;多少人因爲中天關臺而不願意再開電視。用身體去學習,才能制定出正確,合乎人民需求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