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式溝通:有來有回有商量
曾有某學校的一份調查問卷顯示,60%以上的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或者不確定父母是否愛自己。這與父母平時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有很大關係,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真誠和發自內心的,問題是日常生活的親子互動一不小心就容易進入對立狀態,“你怎麼那麼不聽話!”“你有沒有一點兒時間觀念啊!”“你怎麼就這麼笨呢!”這類傷人的話容易脫口而出,讓彼此之間愛的小船說翻就翻,於是很多時候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溝通中不妨試試網球模式。
和孩子的溝通就像是在打網球。當對方把網球打過來時,你可以直接接球,也可以等球在地面彈一下再接回去。直接接球的方式,相當於在溝通中直接回應孩子的話;讓球在地面彈一下再接回去,相當於處理了孩子的情緒之後再回應。
先接納情緒再回應
父母和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是不同的。大腦發育有一個特點,就是產生各種情緒的部分很早就發育成熟了,所以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喜怒哀樂;但是對情緒進行管理、抑制和分析的部分,即掌管理智部分的“理性腦”腦區,要到20歲以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在父母眼裡,孩子時常會變得蠻不講理,上小學後還會拖延耍賴,上中學後還會毛躁輕浮,上大學後還會莽撞衝動……
父母作爲成年人,理性腦已經完全發育好了,應該有成熟的處理情緒的能力。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其實是不同量級的兩個對手在較量。既然父母處理情緒的能力更強,就應擔負更多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
孩子還不會處理情緒,所以在溝通中只會直接回球。但是父母可以根據孩子打過來的球判斷:他現在有沒有情緒?如果孩子正在生氣、委屈、難過、困惑,發過來的就是一個“紅色的球”;你需要判斷是直接接球,還是讓它在地上彈一下,變成“綠色的球”之後再接。兩者的區別在於,父母是否先關注和處理孩子的情緒,後者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關心他的,而且接納了他的情緒。
以我和兒子的溝通爲例,有時候我陪兒子在公園裡玩,時間到了他還不想回家,一說該回家了就哭鬧。我當時真想對他說:“有什麼好玩的?都玩了一下午了,還沒玩夠啊!”這句話是從我的角度出發,事實是我已經厭煩了,而孩子的確沒有玩夠。所以我首先要接納和認同他的情緒,比如對他說:“嗯,我知道你還想再玩會兒。”或者“我催你回家,你是不是感覺很煩?”
只說感受不帶指責
當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被大人接納後,就會慢慢平靜下來。相反,如果不接納他的情緒,只是一味地指責:“這麼簡單的遊戲,有什麼好玩的!”或者簡單地命令:“我不管你有沒有玩夠,現在必須回家!”孩子的對抗情緒只會更激烈,很難平靜下來進行良好的溝通。
在處理完孩子的情緒之後,第二步就是給孩子回球。這時候你要注意,孩子大多不會接從地面彈起的球,可能根本聽不出來你的話裡是否帶有情緒。
即使父母在溝通中確實有情緒,也最好處理成孩子能夠聽懂的話再“回球”。有一個方法是隻描述事實和感受,不加指責,告訴孩子你生氣的原因或他的行爲對別人的影響。比如在公園玩的例子,在確認孩子的情緒之後可以對他說:“我擔心再不回家,就來不及吃飯了。”也可以讓孩子瞭解別人的感受,比如說:“你到了時間還不回家,讓我很生氣。”或者“如果我們回去晚了,奶奶就要把做好的飯菜重新加熱一遍,那她多辛苦啊!”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忍不住指責孩子或發泄自己的情緒:“奶奶飯都做好了,你還不回去,怎麼這麼不懂事!”或者“你有沒有時間觀念!再不回家就沒時間做作業了!”孩子一受到指責,就會進入對抗狀態,就像面對一個接不了的球,雙方就沒法繼續溝通了。
用理性的討論解決問題
等到雙方都把情緒處理好了,就可以着手解決問題了。具體的做法仍然和打網球一樣,彼此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來有回,然後通過心平氣和的協商討論來解決問題。
有一次兒子不願意回家的時候,我就問他:“爲什麼一讓你回家,你就煩呢?”他說:“我還想再多玩一會兒。”我說:“可是因爲你一個人的緣故,大家都沒法按時吃飯,這讓我對你有點兒生氣。”這時候他的回答特別可愛:“那我也沒辦法啊,我就是必須要再玩一會兒。”我說:“那我設個鬧鐘吧,你再玩一分鐘。”他立刻抗議:“那不行,至少也要10分鐘!”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我們定爲5分鐘,等到鬧鐘一響,他果然就乖乖和我回家了。
這樣的談判過程,就是在教孩子用理性的協商討論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入非理性的局面:要麼孩子用哭鬧要挾大人,要麼大人用暴力制服孩子。在談判過程中,重要的不是最後誰贏誰輸,而是聽到彼此的意見,瞭解彼此的感受。
我們一直在強調,不要讓孩子進入對抗狀態,其實父母更要注意別讓自己先進入對抗狀態。無論你當時有多麼生氣或失望,也要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不是孩子的錯,他這個年齡就會有這樣令人生氣的表現。不要對孩子發泄情緒,而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再解決問題。
每一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和溝通,都是雙方瞭解彼此情緒的機會,也是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機會。當情緒過去,冷靜下來回顧的時候,父母會發現當初和孩子掐得一地雞毛的那些問題,其實都無足輕重,真正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愛和關係。孩子能否感受到你的愛?你們之間的連接讓他感到安全嗎?你們之間是否形成了真誠、親密、信任的關係?這是父母和孩子溝通時,應該始終縈繞於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