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碳權交易平臺業務開展首日 金融業成最大客戶
企業衝刺淨零目標,對碳權需求若渴,臺灣碳交所22日啓動國際碳權交易平臺,臺灣證券交易所、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前右一)主持、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前左三)、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前左二)、經濟部長王美花(前左一)、環境部長薛富盛(前右二)等部會首長均出席。(郭吉銓攝)
臺灣證券交易所、臺灣碳權交易所與臺灣經濟研究院今(22)日舉辦「零碳新經濟論壇」,並在論壇開場宣佈碳交所正式展開「國際碳權交易平臺」業務,證交所董事長兼任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說,盼能借由平臺協助產業符合國際供應鏈,並提供廣大中小企業便利取得碳權的合法管道。
林修銘說,今年是臺灣推動碳定價制度關鍵的一年,2月總統蔡英文公佈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除將 2050 淨零目標入法,也正式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在淨零減碳路徑上邁出重要一步。而今天正式展開「國際碳權交易平臺」的業務,更是淨零減碳路徑上的里程碑,可以幫助臺灣產業符合國際供應鏈、產品碳中和及 ESG 等要求,並提供廣大中小企業便利取得碳權的合法管道。
經濟部長王美花應邀出席,指出國內很多企業已認知到碳權重要性,「交易會讓大家知道手上有碳權的話是有價的」,與國際合作,可以讓國際知道臺灣重視碳權,也有機會協助友邦減碳、拿到國際碳權,而拿到的碳權又可以爲企業所用。碳交易一開始要先有,之後才知道如何改善,「沒有第一步就不知如何改善,祝臺灣碳交易越來越成熟進步」。
環境部長薛富盛則說,非常高興共同見證臺灣淨零減碳重要里程碑,至於臺灣碳費怎麼定,環境部之前也公佈審議委員會遴選要點,整個程序進行中,「各位可以期待整個審議委員會成立,由審議委員會來做碳費決定,之後會對外公佈」。
碳交所指出,國際碳權交易具有3特色,包含接軌國際,交易平臺採美元計價;保障買賣雙方交易安全,採「信託帳戶」交易;以及妥善管例帳戶平臺,採「子帳戶」架構設計。
林修銘受訪時透露,這次共有40幾家企業參與購買,首發交易量爲8萬8520噸碳權,交易金額80萬餘美金,其中金融企業參與佔大宗,最大客戶也來自金融業,另外還有電信、鋼鐵、化工等產業,希望「以大帶小」,未來將會着重讓中小企業等相關產業參與碳權交易,這也是爲何以「噸」爲單位,「我們不是以多少噸爲目標,而是希望能夠解決在國際碳費執行情況下,幫助全部企業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年目標是定訂質量目標而非量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