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講科普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趙竹青)7月20日,在“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一週年系列科普活動中,兩位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與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一起,登上講臺爲線上線下觀衆奉上“科普盛宴”。

李德仁生動講述了我國遙感衛星地面處理系統“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發展歷程,並展示了團隊研製的珞珈系列科學試驗衛星在數百公里高空俯瞰到的場景。

“珞珈三號01星是‘東方慧眼’星座的首星。”李德仁期待,2030年自己90歲時,完成“東方慧眼”星座建設,建立空天信息全球實時智能監測網,實現“看得快、看得清、看得準、看得全、看得懂”的目標。

薛其坤用鮮活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帶領大家領略神奇的超導世界。他提到,電力傳輸損耗驚人,超導技術的應用有望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因爲在超大電流通過時,普通材質的導線可能瞬間融化,而用超導材料製成的導線僅頭髮絲粗細,卻能在100安培的大電流通過時,做到幾乎不發熱。

戚發軔深情回顧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歷程,從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到中國空間站翱翔天際,勾勒出一幅壯麗的航天畫卷。他強調,航天精神不僅是航天人的信仰,更應成爲全體中國人的精神財富,激勵着我們在國家需求面前挺身而出,勇攀高峰。

“科學與中國”組委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楊玉良表示,“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啓動以來,兩院院士通過科普報告、訪談、視頻、圖書等多種形式,開展了逾1000場科普活動,足跡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走進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據瞭解,“科普與中國”數字化管理與科普服務平臺也於當天上線並投入使用,將實現院士科普資源的長期保存和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