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作品也能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6月24日,譚先傑的醫學科普著作《話說生命之宮》(上下卷)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後,他在人民大會堂前留影。受訪對象供圖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公佈。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話說生命之宮》和其他獲獎項目有些不同,這是部醫學科普作品。作者譚先傑說:“獲獎是對我10餘年科普工作的極大肯定。”

譚先傑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腫瘤中心主任醫師,從參與編撰1998年出版的《婦科腫瘤210個怎麼辦》開始,他一直致力於婦產科領域的科普工作,最近10多年投入的心力更大,先後出版了300多萬字科普讀物。獲獎的《話說生命之宮》是他此前出版的《子宮情事》的全新修訂版。

《子宮情事》已經印刷了15次,每次重印時,譚先傑都會根據醫學的最新進展進行修訂,直到2023年,他覺得不能繼續修修補補了,需要大改一次,於是有了《話說生命之宮》。全新修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醫學技術的快速進步。《子宮情事(上)》出版於2014年,當時人乳頭瘤病毒疫苗還只有國外有,國內“可望不可即”。2017年以後,我國已經有多個省市能夠爲適齡女性接種人乳頭瘤病毒疫苗。

《子宮情事》這個書名譚先傑也想要修訂。讓更多男性瞭解婦產科知識也是譚先傑科普的目的之一,然而“子宮”和“情事”這兩個詞可能會讓看這本書的男性讀者被誤解。更名爲《話說生命之宮》,讓譚先傑很滿意。

6月26日上午,記者採訪譚先傑時,他剛做完3臺手術,處理完6位病人的術後隨診,54歲的他看起來有些疲憊,然而談及獲獎作品時,他忍不住露出了開心的笑容。譚先傑把這些科普作品比喻爲自己的“大女兒”。

科普現在已經成爲譚先傑生活中的一部分,寫作科普文章幾乎成了他唯一的業餘愛好。因爲寫科普文章,譚先傑還和青春期的兒子發生過一次小小的爭執。當時一家人要出去玩,但那天譚先杰特別想把一篇科普文章寫完,耽誤了點時間,結果兒子不太高興,埋怨說:“老在那寫東西有什麼意思。”譚先傑聽後忍不住和兒子理論:“打籃球、玩遊戲是你最喜歡的東西,我全力支持你,寫作對於我來說,就像你打籃球和玩遊戲一樣能給我帶來快樂,你爲什麼不能支持我呢?”

譚先傑坦言,科普能給他帶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快樂,治病救人有成就感,但有時也有無力感和挫敗感。由於北京協和醫院在我國醫學界的領頭羊地位,所以其他醫院救治不了的疑難雜症病人往往會轉診到這裡。然而,很多疑難雜症,即使是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也束手無策,每當這時,譚先傑就會有無力感。此外,由於人性的複雜,極個別時候,醫生出於好心的救治,也未必會得到病人的正面反饋,甚至還會被投訴,“這時我就會有挫敗感,但是科普就不會。”譚先傑說。

譚先傑做科普的出發點是科普醫學知識,多年來,這個出發點一直沒有改變。在這份初心之下,譚先傑寫作的內容不會過激、不博眼球,除了偶爾有人說“你寫亂七八糟的(非科普)東西,還不如好好多看幾個病人”。持續的正面反饋是底色。

然而,譚先傑的科普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子宮情事》(上卷)出版後,譚先傑曾在多個平臺推廣過這本書,這一度被認爲是在“賣書、炒作”。被誤解至此,即使頂着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普專項資助的結題壓力,譚先傑也暫停了該書下卷的寫作。很長一段時間,譚先傑拒絕參加所有科普活動,也拒絕提和《子宮情事》有關的內容。

直到有一天,譚先傑在門診遇到一位患者。這位患者拿着《子宮情事》(上卷)向譚先傑請教問題。譚先傑看到書上幾乎每一頁都做了筆記,標註了問題。那些密密麻麻的手寫字跡讓譚先傑深刻地體會到了科普責任之重,自己認真寫作的科普圖書,有讀者在認真地研讀。除此之外,譚先傑還經常在門診遇到患者告訴他,正是因爲看了他的書才決定來醫院就診。

這些患者讓譚先傑此前不再繼續寫書的決定動搖了,搖擺之際,他帶着自己的困惑去向老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請教。郎景和院士告訴他,科普不是不務正業,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用管這麼多,做自己喜歡而且有意義的事就行。

沒過多久,郎景和院士在《人民日報》理論版上發表了一篇題爲《科普是科學家的責任》的署名文章。他寫道:“無論從事何種學科專業的科學工作者都不應忘記科學普及的責任……如果科學家忽視這種責任,甚至鄙夷科學普及,自命清高,就會把自己封閉於象牙塔中,就會妨礙科技成果作用的發揮。”

老師的肯定和鼓勵讓譚先傑開啓了《子宮情事》(下卷)的創作之路。實際上,譚先傑所在的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有着濃厚的科普氛圍。該科室由人民醫學家林巧稚一手營建,林巧稚是我國婦產學科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郎景和院士是林巧稚的學生。

早在1965年,林巧稚就根據地方農村婦女的實際需要編寫了本很薄的《農村婦女衛生常識問答》。1982年,也就是林巧稚去世的前一年,病重的她仍然在修訂科普書籍《家庭衛生顧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會長、北京協和醫院名譽院長趙玉沛給《話說生命之宮》的推薦語是:“向公衆普及醫學知識既是醫生的社會責任,也是促進醫患互信與和諧的重要手段,協和一直都很重視醫學科普宣傳。”

實際上,《話說生命之宮》並不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第一次頒發給醫學科普作品。《協和醫生答疑叢書》就曾獲得2006年度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譚先傑也參與了《協和醫生答疑叢書》中的一冊《婦科腫瘤210個怎麼辦》的編寫。據統計,有近60項科普作品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不乏醫學科普作品。

醫學科普紀錄片《急診室故事》曾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紀錄片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室爲切口,通過每週7天,每天24小時的全景記錄,深入日常無法看到的搶救室一線,用真實視角,對100多名患者的就診過程進行觀察。

《急診室故事》完全打破了過去醫學科普單一化、說教化的形式,從大衆喜聞樂見的內容出發,潤物細無聲地實現科普效果,同時引發社會對醫患關係的廣泛討論。有調查顯示,《急診室故事》播出後3個月內,上海醫患關係投訴率降低了10%以上;上海市醫療衛生工作在節目播出當年的市民滿意度大幅提升。

從今年6月開始,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相關部門開展“全民健康素養提升三年行動”, 指導各地發揮好國家和省級健康科普專家庫的作用,用好用足現有的一些激勵政策,讓更多的醫務人員能夠更積極地投身到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之中。

作爲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首批成員,譚先傑說,獲獎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接下來,譚先傑打算把科普重點放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醫療衛生資源相對短缺的地區,提升這些地區女性教師的健康素養,幫助女性教師瞭解常見婦產科疾病的預防和早診早治知識,減少孩子們因老師生病而耽誤學業的可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