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芳/做好收支管理,你將感謝現在的自己!
▲年輕人面臨低薪,學會理財,養自己的未來。(圖/記者陳明仁攝)
文/郭莉芳
最近有個新聞非常值得討論,但我想,很多人都忽略了……根據主計總處11月底公佈的「2016年全臺人力運用調查」數據,雖然受僱就業者每月經常性收入爲3萬7,094 元,但仍有327萬勞工薪資未達3萬元,扣掉非領全薪的部份時間工作人口,仍有293.2萬人月薪在3萬元以下。
再來看看勞動部最新公佈的「外勞管理調查報告」數據,產業外勞平均薪資爲2萬5,440元,換句話說,很可能有超過100萬的勞工朋友的月薪,可能還不及產業外勞的薪水。這豈不心酸?
新政府上臺後紛擾不斷,振興經濟眼見無望,尤其在接近年終時節,相信很多朋友都明白今年公司的年終獎金應該不值得期待,畢竟不要過度期待,就不會有太大的情緒傷害。
曾幾何時,臺灣的經濟從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到近幾年的「保」聲不斷:保3%保不住不如保2%;2%再保不住,那不如保1%吧!經濟下行,也間接造成臺灣的平均薪資再扣除通貨膨脹後,實質薪資倒退16年,不如2000年科技泡沫前的水準,薪資調幅追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
看到這裡,不知你做何感想?我的感觸很深,因爲每次演講時,我常對臺下的年輕人提問:「你畢業後的第一份薪水是多少?」有人說2.5萬、有人說2.8萬、有人說2.3萬……回想當年我大學剛畢業的第一份薪水,領的就是2.5萬,換句話說,20年來臺灣社會新鮮人的起薪幾乎是原地踏步。但回不去的是:當年我點牛肉麪一碗可能是90元,可現在牛肉麪一碗沒花個130元可能吃不到……
這就是通貨膨脹的恐怖之處,也因此我常鼓勵身邊的朋友必須要「自救」,想靠工作加薪?還不如靠投資理財幫自己加薪!怎麼說呢?以下情境或許你似曾相似-努力工作、早出晚歸,加班也不敢申報太多時數,以免被檢討效率不彰,爲的就是老闆一年加個2,000元薪水;沒想到年底績效面談時,老闆告訴你景氣不好要你共體時艱,今年的年終獎金就意思意思給一下……聊到這裡,你便心裡有數:「加薪無望矣!」
你或許會想:「可是我不懂理財,投資怕虧損,怎麼辦?」千萬不要把投資與理財畫上等號,因爲「投資只是理財的一環」,而理財的關鍵道理,在於要先做好收支管理,先能把錢存下來,纔有本金去投資,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收支管理」簡單來說就是花的要比賺得少,錢纔可以存住。該怎麼避免錢不小心花掉?若嫌記帳太麻煩、收入左手進右手出,也不想要東省西省降低生活品質的話,建議你先做以下兩件事:
第一:不懂投資的人,先勞退自提6%
勞退新制是勞工的第二層年金,企業僱主必須爲你提撥薪資的6%到個人退休專戶,自己則可決定要不要提撥。如果你的錢也常「搞失蹤」,對股票、基金也一竅不通的話,不如先申請勞退自提6%,如果以月投保薪資爲3萬300元爲例,一個月就會先扣掉1,818元存到自己的勞退專戶,這筆錢不會入到薪資帳戶,自然也不會不小心被花掉。再者,換算成一年共提撥了2萬1,816元,如果你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率是5%,就可因此少繳近1,091元的稅給中華民國政府,等於再省一筆。
第二:略懂投資的人,強迫存錢買零股或基金
如果你對股票或基金投資略有涉獵,建議每月固定拿出至少3,000元買零股或基金,先踏出投資的第一步。因爲現在的定存利率實在是太低,光靠死存錢,只能勉強打敗通膨,但對於資產累積幾乎沒有助益。擔心投資有風險,不妨把資金分一半,一半做零存整付,一半買零股。
不管你選哪一種方式,踏出第一步總比束手無策的好!畢竟,當年華老去,賺錢體力比不過年輕人,專業能力比不上業內高手、賺錢能力比不上有錢人時,還能靠什麼?如果不提早做準備,恐只會老大徒傷悲。
●郭莉芳,《Smart智富》月刊主筆、理財課程講師,也是4個孩子的媽。曾是紙醉金迷的月光族,後進入財經媒體藉採訪之名行練功之實,讓自己投資功力大躍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