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院全球首創互動式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 助動物實驗落實3R
國研院院長蔡宏營(左三)、動物中心主任秦鹹靜(右三)與延攬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顯微手術核心設施主任陳怡傑(左二)一起說明全球首創互動式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建置,落實動物實驗3R(取代、減量及優化)。圖/呂俊儀
直播助教學!國科會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宣佈建置全世界第一個「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教學過程猶如透過直播,加上仿生教具,可減少實驗動物犧牲,落實動物實驗3R(取代、減量及優化)。
國研院院長蔡宏營表示,臨牀前需要了解藥物對動物反應,如讓實驗動物血管栓塞,用何種方式或要採取何種治療策略,因此實驗動物顯微手術相當重要,雖「沒有重金但禮聘」實驗動物顯微手術領域富盛名的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顯微手術核心設施主任陳怡傑與動物中心強強聯手創設教育地。
蔡宏營指出,利用現場、遠距及串流媒體整合的混成式教學模式,有助於學員迅速掌握顯微手術的細節和技巧,對於藥物測試、新治療技術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國研院動物中心主任秦鹹靜介紹,建立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希望可以培育最好的外科手術技術,發展模擬醫療情境與科學探索。有別於傳統模式一羣學生圍繞老師身旁,新模式可1人1機,還可連結世界各地進行遠端教學。
此外,過去要練習實驗動物顯微手術,必須使用活體動物,造成大量犧牲。國研院動物中心爲此特地開發出實驗動物的仿生教具如皮膚、血管、導管等,讓初學者先利用仿生教具練習手感,熟練後再使用活體動物進行手術,大幅減少在教學訓練期間犧牲實驗動物。
秦鹹靜說明,一般實驗動物術後存活率不到80%,若初期先透過仿生訓練,每堂課程減少60只因訓練犧牲動物,且技術提升後存活率幾乎可達100%。
除了顯微手術外,教育基地也擴充了胚操作訓練設備,以利於人工生殖技術、投藥採樣等動物操作技術訓練,是國內唯一兼具仿生手術訓練、存活顯微手術、胚操作訓練、動物投藥技術訓練及科學普及教育的訓練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