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高漲下如何還稅於民

(圖/本報系資料照)

今年政府「實徵」稅收將超過「預算」估計,超徵金額高達4500億元,這筆多出來的「財富」究竟要如何處置,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

媒體報導,行政院將在春節前後發出兩次「振興券」、各5千元,但遭到政院否認,說尚未定案。部分執政黨立委認爲應「還稅於民」,有人主張普發每人現金1萬元,更有人主張發2萬元。蔡總統只說「要幫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各種方案都會審慎評估,錢要花在刀口上」,這種說法是一張安全牌,但似乎暗示應排除普發。在野的國民黨則較保守,建議拿來彌補健保虧損並將保費凍漲、補助弱勢、免除學貸利息等。

這些表態都蘊藏着深層的政治意涵:民進黨選舉失利,無論政院或立委都想用「普發」來討好民意;國民黨不願看到執政黨的普發「政策買票」,但願意支持弱勢民衆、順勢塑造優良形象。朝野都在摸索各種處理模式可以討好到哪種選民,至於對國家整體是否有利、國債和稅收超徵的關係、不同處理模式會對國債的影響,不只民代,連政府官員都似乎不清楚或不在意。

事實上,我國目前的國家財政並非富裕,反而是每年都會因預算赤字而必須舉債。包括新冠疫情紓困、前瞻基礎建設、向美國採購戰機和武器等,蔡政府都使用了「特別預算」用舉債支應,4次「特別預算」累計高達2.16兆元,遠高於6年來累計超徵的稅收1.3兆元,使得我國中央政府累計債務持續上升,已達到5.72兆元,平均每人負債24.6萬元。現在大家只是看到表面上稅收「超徵」,就想趕快花用,將國家鉅額債務置於腦後,甚至坐視國家債務持續高漲而不顧,這絕非一個理性國家應有的態度。

過去兩蔣時代,我國政府有高度的責任感,即使有規模龐大的「十大建設」,累計國家債務也極爲有限。但在李登輝總統時代,「六年國建」開始累積大量國債;其後幾任總統下來,債務更加惡化。這當然和政治人物心中只有選票、只有自己和政黨的利益,不關心國家未來發展的心態,有着極大關係。

從當前世界地緣政治發展看來,未來世界將會動盪不安,我們在經濟和國防上都將遭遇極大困境,若有一些「超徵」稅款,就想馬上消化殆盡,那未來國家遭遇真正的困難時,若無足夠的財政空間,可能就沒有扭轉時局的機會了。

在國債高漲下,政府哪還有「還稅於民」的空間?如果認清這樣的事實,這筆因財政部預算低估而多出來的「財富」,當然是以「還債」爲要,筆者不反對可以撥用部分做其他用途,但應該大部分用於還債,少部分用於照顧弱勢,方爲上策。(作者爲華梵大學兼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