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斯領袖辛瓦爾遭擊斃 以哈戰爭就此告終?
以色列外交部週四(10月17日)晚間證實,巴勒斯坦伊斯蘭極端主義軍事團體哈馬斯的領袖辛瓦爾(Yahya Sinwar)已遭擊斃。
當天稍早,以色列軍方聲明曾稱,在加薩走廊的一場軍事行動之中擊斃了3名武裝份子,但需要確認其中一位武裝份子是不是辛瓦爾。隨後,以色列國防軍在X社羣平臺寫道:「已殲滅:葉海亞‧辛瓦爾。」辛瓦爾是以軍的頭號追殺對象,以方至少已追殺他數月。
以軍稱辛瓦爾死於加薩南部的拉法(Rafah),並公佈了據稱是辛瓦爾死前最後畫面的無人機拍攝影像,顯示他孤身一人,頭部罩着布,似乎身受重傷,坐在一處被炸得千瘡百孔的房屋裡,身軀滿是塵土,又朝無人機丟擲木棍。
今年8月,哈馬斯上一任政治領袖哈尼亞(Ismail Hanija)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遇襲身亡之後,辛瓦爾隨之繼任。
辛瓦爾1962年出生在加薩南部城鎮汗尤尼斯(Khan Younis)的巴勒斯坦難民營,1987年在哈馬斯創立初期即加入該組織,曾因殺害2名以軍而在以色列監獄度過數十年。辛瓦爾以其殘酷的性格聞名,對於跟以色列通風報信的巴勒斯坦人零容忍,而有了「汗尤尼斯屠夫」的外號。有傳言指,過去幾十年來,辛瓦爾經常躲在哈馬斯在加薩建造的地下隧道內。
以方把辛瓦爾視爲去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以色列的主要策畫者;以色列外長卡茨(Israel Katz)形容,辛瓦爾之死是「以軍在軍事上和道德上實現的成就」。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強調,辛瓦爾之死帶來了中東和平的機會,但加薩的戰爭還沒有結束,以色列會繼續推動攻勢。「致所有人質的家屬:現在是戰爭的重要時刻。我們會繼續全力奮戰,直到你們心愛的家人,我們心愛的家人,都回到家。」
納坦雅胡另外在社羣平臺發佈英語影片:「雖然這不是加薩戰爭的結束,卻拉開了結束的序幕……對加薩人民,我有一個簡單的訊息,戰爭可以明天就結束,只要哈馬斯放下武器,讓我們的人質回家。」
美國總統拜登已與納坦雅胡通過電話並祝賀他。拜登形容,「今天是以色列的好日子,也是美國和全世界的好日子」。
17日,拜登抵達德國柏林訪問,在機場向媒體表示:「現在是時候向前邁進了,走向加薩停火……走向世界變得更好的方向。」他呼籲,應儘快展開新一波人質交換和停火協議協商。拜登週五(18日)將與德國、法國和英國領袖商議中東與烏克蘭局勢。
德國外交部亦發佈聲明,要求哈馬斯釋放人質;外交部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說:「他身爲10月7日恐怖事件主謀,讓成千上萬的人喪命,對整個區域帶來不可估量的苦難……哈馬斯應立即釋放所有人質,放下武器;加薩人民的苦難必須終止了。」
哈馬斯方面目前尚未發表公開評論,但據路透社報導,該組織內部消息透露辛瓦爾確實已遭以軍殺害。
近期也與以色列多次交火、背後有伊朗政府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18日表示,對以色列的戰事走向新階段,將進一步升級攻勢;伊朗則稱,辛瓦爾之死「將會強化抵抗的精神」。
哈馬斯與真主黨被歐盟、美國和德國等西方政府認定爲恐怖組織。
17日稍早、在辛瓦爾死亡的消息尚未確切證實前,以色列前情報官員馬勒梅(Avi Melamed)便向DW表示,遭武裝份子挾持的以色列人質如今有希望重返家園,戰爭也有望終止。
馬勒梅認爲,過去數十年來,辛瓦爾一手打造起哈馬斯的軍事能力;雖然哈馬斯內部有部分派別可能選擇較爲務實的做法面對以色列,但辛瓦爾有能力「貫徹自己的意志」。
「辛瓦爾是停戰最大的阻礙」,因爲辛瓦爾對於釋放人質一事的態度,毫不動搖。馬勒梅說,只要辛瓦爾繼續在加薩掌權,就能繼續「恫嚇」那些可能想取代他、跟以色列達成某種協議的加薩各派系人士。
《華爾街日報》曾有報導稱,對於停火談判,辛瓦爾持開放態度,但前提是以色列先停止在加薩的軍事行動。對此,馬勒梅表示,辛瓦爾之死後續會帶來何種效應,值得關注。
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中東專家希爾(Natasha Hall)則告訴DW,她不認爲現階段會立即促成任何重大的停火協議,因爲以色列方面已表態會繼續戰事,而且「也不清楚哈馬斯內部有誰這時候會同意停火」。「以色列現今顯然在戰術上即將取勝,但我看不到有什麼長期戰略。」
希爾認爲,辛瓦爾死亡也不代表哈馬斯就此再也無法發動大規模襲擊;儘管組織領導階層遭受重創,但是「如果有關注過去一年來的新聞動態,我覺得不管接下來崛起的是誰,都會遠遠比辛瓦爾更糟糕」。
「我不知道美國要多少次纔會領悟這個道理,擁有像哈馬斯這種意識型態的組織,你摧毀它的領導階層,並沒有摧毀整個組織。他們還是會捲土重來,真主黨是這樣,哈馬斯也是這樣,世界各地這類組織都是這樣。推動着他們成立組織的衝突動力還在。」
(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爲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