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植礁造林」 陸在南海種10萬平方公尺珊瑚
▲黃暉與團隊在海底種珊瑚。(圖/翻攝自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下同)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組長黃暉已從事珊瑚研究約20年,爲了拯救因氣候變遷而大量死亡的珊瑚,她正帶領團隊在中國大陸南海建立大範圍的珊瑚底播試驗區和示範區,目前已在南海成功種植了約10萬平方公尺的珊瑚,斷枝存活率達75%。
珊瑚被譽爲海底熱帶雨林或海洋生命發動機,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爲近30%的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環境,這也使得珊瑚礁成爲地球上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之一,全球約有5億人依賴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活。
黃暉表示,珊瑚礁對全球氣候變化敲響了警鐘,目前,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嚴重退化,海水溫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污染、紫外線輻照增加、破壞性漁業和海上工程騷擾等,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曾有科學家預言珊瑚將在50年內從地球消失,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崩潰。
黃暉從2009年開始帶領團隊嘗試到海底去小面積繁殖和培育珊瑚,經過多次失敗,他們慢慢摸索出在不同海洋環境條件下,不同品種的培育方法。她表示,海底種植珊瑚的過程類似陸地上的植樹造林,首先培育幼苗,在苗圃中長成小樹,再移植到要種的地方,同時要選擇先種一些長得快的品種,然後再培育耐受性強的品種。
珊瑚可以進行無性和有性繁殖,爲了獲取珊瑚受精卵,每到排卵的時期,研究人員就會到海底連續多日蹲守。目前研究團隊已對十多種珊瑚開展了有性繁殖的人工培育,掌握了人工控制條件下的從珊瑚受精卵培育至珊瑚幼體的珊瑚增殖技術。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也利用珊瑚的無性繁殖展開人工培育,他們將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斷枝,經過培育再附着到預定海域的人工礁體上,他們在海底釘上架子,上面吊繩,再把珊瑚綁在繩上,形成珊瑚樹,或是拉起網做成浮牀,把珊瑚種在浮牀上。
黃暉表示,她的團隊把中國所有的珊瑚礁都調查過,甚至是多次調查,修正和記錄了很多新的種類。他們統計出,中國有近300種珊瑚,「我們的目標是恢復整個珊瑚礁生態系統,所以不僅僅要種珊瑚,還要培育整個生態系統中海藻、海草、貝類等其他生物,讓它們和諧共生。 」黃暉說。
目前,黃暉團隊已在南海成功種植了約十萬平方公尺的珊瑚,2016年底珊瑚斷枝存活率約75%。珊瑚礁生長緩慢,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公分,有的品種一年不到一公分,要想種出大面積的海底森林,恐怕還要等待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光。黃暉指出,在尋找珊瑚生態系恢復方法的同時,應多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消除導致珊瑚退化的因素,減少對珊瑚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