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打石化,拉石斑,北京到底什麼意思?(雁默)

臺灣石化業發展恐受衝擊。(本報資料照片)

大陸中止臺灣12項石化產品關稅減讓後沒幾天,解禁7家石斑魚業者輸陸,令各界意外,也令屏東縣長周春米措手不及,甚至,農業部漁業署還聲稱要調查這7家業者受到對岸青睞的「特殊性」。

周春米稱,「選前宣佈這樣的訊息,其中含義大家各自解讀,選舉歸選舉,貿易歸貿易」,言下之意,是指責對岸藉由貿易介入選舉。此言遭到業者砲轟,批縣長自己做不到,也不要相害,不要凡事政治解讀。

農業部介入調查7家業者,則遭國民黨抨擊「查水錶」,將好消息當作壞消息。藍營不分區提名人蘇清泉則稱,這7家業者是大陸指定,而非我方提供名單篩選,更稱未來還有第二波、第三波(開放),甚至不排除其他屏東農產輸陸。

此一事件有兩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兩岸關係到底能不能「政治歸政治,XX歸XX」?此其一;爲什麼大陸「打石化,拉石斑」?貿易壁壘調查被視爲陸方意欲「以經逼政」的行動,拉一打一不是發出矛盾信號嗎?此其二。

以上這兩個問題也可以簡化爲一個,大陸對臺的政經戰略到底是什麼?

縱覽兩岸輿論,儘管都說出了部分策略合理性,但對此矛盾,並沒有整理出一個完整清晰的說法,因爲輿論場其實沒人知道北京爲什麼要發出矛盾信號。我也不例外,只是,應該可以有個較完整的合理解釋,於此僅供一家之言。

大陸對臺戰略要分層次看:最上位的是「和平統一」,這裡的和平意指非軍事手段解決問題。其次是「縮小敵人範圍」,也就是統戰策略,軟硬兩手,最大程度縮小打擊面。再其次是「漸次墊高兩岸政治基礎」,創造趨向統一且不可逆的政治形勢。

從以上三個層次看,打石化,拉石斑,不違背「和平統一」,也不違背「縮小敵人範圍」以及「漸次墊高兩岸政治基礎」。如果將問題反過來看,北京若全面中止ECFA,就至少會違背後兩個戰略要求,擴大了敵人隊伍,也有礙墊高兩岸政治基礎的進度。

需要明確的是,在統一前,一切兩岸問題都是政治問題,這應該沒有爭議。因此,打石化是政治,拉石斑也是政治。即便是這次讓大陸有限度開放石斑魚進口的關鍵人物黃一成,也說「這裡面有政治」,「但你要做到讓政治對你也沒話可說」。

黃一成的「實戰經驗」,部分揭開了大陸對臺策略的面紗,有助於讓我們回頭思索以上三個層面的總體戰略。

事實上,國臺辦打自一開始就強調配合商務部「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並沒有把話說絕。這可能意味着,作爲涉臺工作鴿派,國臺辦會向上爭取避免全面中止ECFA的工作,如黃一成所言,只要「做到讓政治對你也沒話可說」。

這並不是說,國臺辦有辦法讓北京決策高層改變政策,合理地說,應該是國臺辦有職責給老闆們報告,什麼做法最符合以上所說三個層次的總體戰略。當然,一切都要考慮動態變化中的局勢,包含內地的變化,與臺灣的變化。

相對地,商務部有商務部的立場,也有職責向老闆們報告,在不違背對臺總體戰略的基礎上,內地經濟需要哪些政策協助。

換言之,看似發出矛盾信號,實則不違背總體戰略。對國臺辦與商務部而言,戰略不變,但戰術可變,兩個機構自有空間協調戰術面作法,讓業務不相沖突。

打12項石化產品,按臺灣專家的說法,其實不會對臺灣內部就業產生太大影響,因爲石化企業在大陸也有據點,不是不能減輕關稅帶來的影響。但農漁業就沒有這種調節能力,禁就是禁,傷害有立即性。

按此邏輯,若賴清德當選,ECFA還會有被中止的項目,而這些項目可能都如石化業一般,有能力降低關稅衝擊,或甚至有助於讓大陸吸引相關臺資進駐。關於後者,北京自然會有優惠措施等着迎接相關業者。

至於農漁業,對岸不會輕易中止關稅減讓,但基於公平與食安原則,不會再「閉着眼睛進口」,而會與RCEP成員一樣,公事公辦,該監管就監管。石斑魚禁令是因爲將含禁藥的魚貨混入,這種「盲目讓利」不會再有,所有農漁產品都一樣。

最簡明的形容,即大陸計劃性地將臺灣「內地化」,如在軍事層面將臺海「內海化」,在經貿層面將臺商「陸商化」,在政治層面將臺灣人民「內政化」,累積一切「內化」直到統一,方能最大程度減少統一後的治理障礙。這就叫做「融統」。

相較之下,香港並沒有經過此一「融統」歷程,粗線條「一國兩制」,統一不完全,最終讓外部勢力與內部反華勢力合流,以致釀出「反送中」惡果。

這樣的對臺總體戰略,理性上是正確的,實務上卻也有諸多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讓臺灣民衆誤認維持現狀最好,讓內外部勢力有諾大的操弄空間。這便是爲什麼,大陸民衆幾乎都支持武統,也大都希望賴清德當選,因爲他們希望北京斷念於極爲低效的和平統一。

另一方面,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呼籲臺灣不要讓大陸對和統斷念,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臺灣斷絕了和統的一切可能,北京將無法繼續說服早已不服的大陸民意。對「穩」字當頭的北京高層而言,一旦有「不穩」態勢,最強硬的手段就會馬上被逼出來。

個人認爲,「融統」理想性太高,「逼統」才務實,但此二者並不是對立的概念,也可以兼容幷蓄,甚至可說,「融統」是「逼統」的基礎工作。而若賴清德當選,北京的天秤必然會在「融統」的基礎上向「逼統」傾斜。

事實上,習近平要求美國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已經發出了「逼統」的信號,因爲由美國來逼臺灣上談判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對臺灣而言,與大陸政治經貿綁定談,纔是最穩妥高效的作法,「先經後政」的階段已經過去了。

對於所有還夢想「先經後政」的各色人等,我想說,基於以上三個層次的總體戰略,若賴清德敗選,即便ECFA重啓談判,其政治基礎也得先確立。

大陸不會接受一中各表,「一箇中國原則」纔是基本款,因爲基於善意而模糊的「九二共識」,因模糊而遭污名化。此後的政治基礎,「一中原則」將是最粗的紅線,不容再模糊。

而只要不妨礙大陸將臺灣內化的進程,北京一定程度的政治讓步還是會有,但這得是在兩岸政治基礎有墊高空間的原則下才會發生。

以上個人見解,邏輯上應該是清楚的,將戰略層次釐清,纔有助於我們判斷看似矛盾的信號。

個人對臺灣藍綠白都沒有期待,北京也是,而大陸爲掌握戰略主動權,對臺拉一打一,讓臺美陷入被動以逼出和統籌碼,將是政經新常態。(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