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家裡失火 德國議員倒是悠哉蹭臺(雁默)
總統府提供
6名跨黨派德國議員近日訪臺,沒有引起什麼關注,因爲確實也沒啥值得關注的交流議題,除了行禮如儀地贊臺北幾句,嗆北京幾句,擺擺姿態拍拍照,毫無實質意義。輿論都沒啥興致談。
對岸其實也懶得「幫忙」炒作,念幾句交差了事,畢竟,幾個民代也玩不出什麼鳥兒來。果真,這些議員一面「嗆中」,一面強調自己不代表德國政府;一面說要與臺灣籤自貿協議,一面又澄清說這次不籤協議。
曲線說自己「不算根蔥」,也有點可笑,那你們來幹嘛呢?到臺灣純旅遊?還選在家中失火的時候?
說到最近的德國,那是真悽慘,梅克爾離開以後,這個國家的威望直線下墜,危機直線上升,窘態百出。
在俄烏衝突初期,歐洲大團結,始終專注於發展經濟的德國,終於轉向關注防務,西方立刻大做文章,說睡獅被喚醒了。然而,這幾個月德國政界的拙劣表現,簡直讓各方傻眼——很想務實處理危機,卻又始終被迫務虛;明知不能過於反俄,又不得不極端反俄。
這是真正的進退失據,總理蕭茲民調支持度已跌破3成,不滿意度高達6成。這屆政府不但在國內引發不滿,也在歐陸聲名狼籍。
●歐洲「國相食」,德國引衆怒
當人們的目光被烏克蘭近來在軍事上的斬獲吸引時,歐洲其實已進入「國相食」的亂局。
失控的制裁,逼俄羅斯發動能源戰,歐洲哀鴻遍野,爲求挺過這次能源凜冬,小國羣起要求歐盟爲天然氣採購價格設置天花板,想借由聯合採購對俄國壓價,但德國不願意,理由是限制採購價不會增加供應量。
這理由不能說錯,因爲限價確實是昏招,俄羅斯可轉賣其他買家,不會解決歐洲缺天然氣的困境。不過,在議價能力有限的歐洲小國看來,在各方搶購天然氣的環境下,小國很吃虧,大國卻儘可高價狂買,造成歐洲在能源上的極度不平等,而德國是爲了這個理由反對聯合採購。
只是,搶購造成的能源價格飆升,與德國企業挺不住的高通膨,尤其是製造業,停工的停工,裁員的裁員,並紛紛動念將工廠移出本土,於是德國政府祭出2000億歐元的補貼救本國企業。
此舉再度引發歐洲國家的強烈抵制,因爲補貼會造成另一種不平等,激烈的市場競爭深刻打擊拿不出錢補貼企業的小國,歐盟的共同市場反而變成一場惡夢。
簡單說,德國有錢高價購買能源,致使能源價格飆升,又有錢補貼本土企業,致使市場出現混亂,對於德國的自私,小國簡直氣瘋了。
2000億歐元佔德國GDP的5%,是一筆鉅額補貼,只能藉由舉債支付,小國抨擊,爲了抑制「歐豬」舉債度日禍延大國,德國一向反對歐盟成員過度舉債,現在德國爲自保放鬆歐盟債務規則,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歐盟的根本矛盾是,有共同的貨幣政策,但財政政策卻各自獨立,這次德國可說激化了歐盟這根深蒂固的痼疾。
各國的抨擊迫使德國不得不轉向贊成聯合採購天然氣的政策,以求平息衆怒。然而,對歐盟小國而言,這個轉向未免太晚,因爲德國已經買滿90%的天然氣,小國們也都已爲德國炒作出來的高價買了單。
「國相食」就是這景象,作爲全球最大的區域國家聯盟,歐盟展示了什麼叫做不團結,拉幫結派的結構,只有一個超強領導支配其餘成員,才能成立。歐盟內部沒有一個足堪作爲大哥的成員,因爲現在的全球秩序是單邊秩序,也就是美國秩序。
只要歐盟沒有產生一定程度能制衡美國的國家,歐盟永無可能團結。原本大家以爲德國能堪重任,結果梅克爾一走,德國就被發現原來「沒穿褲子」。
美國始終想支配歐洲,卻也因自私而總做不成大哥,這次歐洲能源危機,美國非但不救歐洲,還只想分一杯羹,剝削戰爭利益,啃盟友的人血饅頭。
●美國與挪威發大財
歐洲少了俄羅斯能源輸血,只能全球找替代,而最大受益者不是別人,正是歐盟盟國,美國與挪威,這兩個國家從歐洲危機中獲取暴利,且絲毫不願降價幫忙盟友,讓歐盟怒火中燒。
「聯合採購」只針對俄羅斯,並不針對美國與挪威,因此歐盟只能道德勸說「好朋友」降價。問題是,美國的能源產業是民營機構,美國政府若想幫助盟友就得干預市場,若真心想顧全大局逼民營公司就範不是不可能,但拜登政府顯然不想透支自己的政治資產幫忙歐洲。
另一方面,同樣遭受俄烏衝突打擊的挪威,也不想幫助鄰居,因爲挪威將能源獲益視爲這次受俄烏衝突損傷,理所當然的補償 。
挪威以「憲法要求政府最大限度地提高碳氫化合物租金」爲由,拒絕爲歐洲降價輸出能源。這憋腳的理由讓歐洲盟友既寒心又憤怒。
不過,產油國組織OPEC+ 間接拋出了救生圈,宣佈日減產200萬桶石油,此舉震撼全球,並讓美國暴怒。因爲OPEC+減產會提高能源價格,等於爲俄羅斯在尋求新買家時,因墊高的價格而不至於減少利潤;但對面臨選舉的美國而言,高油價確保的是民主黨的必然敗選。
此外,歐洲也將受惠於油價飆升,因爲美國會因此不得不向歐洲求助,而歐洲也能借此開採離岸石油(北海油田),這個途徑此前因歐洲減碳政策而逐漸萎縮。
利益結構總是比言詞更有團結功效,唯有美國求助於歐洲,促成「能源團結」的力量纔可能更強。挪威也是小國,或許能一時抗拒歐盟要求降價的壓力,但只要美國介入,挪威大概率也得低頭。
●宗教式執念下的歐洲困局與「德國陷阱」
以減碳氣候政策作爲最顯著的歐洲政策,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完全經受不住俄烏衝突的檢驗。標榜進步價值的歐洲,在光鮮的表象下,深藏宗教式的執念,減碳理想很快地奔向極端,脫離現實,成爲一種經不起推敲的意識形態。
現在歐盟雖然有望推出應急政策,得以嘗試聯合採購以減少損害,但這也是兩面刃,它「平均」了歐盟成員之間的落差,卻也抑制了較強成員的發展,最終到底是成就了歐盟的「均富」,亦或是「均貧」,前景完全是模糊的。
無論能源新政效果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它無法解決歐洲結構性問題,與意識形態心魔,因爲即便沒有俄烏衝突,歐洲的能源政策本來就是個大困局,德國的暴力廢核,足稱爲一個顯例。
事實上,歐洲的能源危機已經醞釀了20年,排斥化石燃料和核能,卻缺乏穩定廉價的替代方案,而隨着電力需求的快速增加,能源供應根本不敷所需,以致價格業已進入上升曲線。
過去十年,歐洲本土天然氣產量減少了一半,導致現在進口天然氣佔歐洲消費量的83%,大量仰賴俄羅斯的輸入,卻又漠視俄羅斯在安全問題上的憂慮,最終導致了現在的結果。
非核政策是德國最愚蠢的決策,在綠黨極端減碳的叫囂下,梅克爾別無選擇,只能仰賴俄羅斯供應天然氣,而不是北歐與美國昂貴的來源。也算德國合該遭此劫難,現在這個極端政黨,已是執政聯盟的一員,蕭茲又完全缺乏梅克爾調和鼎鼐的能力,所以纔會進退失據。
遭美國「軍管」的德國,經濟就是一切,而能源是支撐經濟的關鍵支柱,一旦能源政策陷入意識形態困境,德國經濟危如累卵。睡醒的雄獅?爲今之計,德國只有重新擁抱核能,才談得上「醒」,沒有經濟力量,就沒有擴軍基礎。
在家裡失火的時候,這6名德國議員悠哉訪臺,到底能爲德國帶回去什麼好處?看起來就是一無所獲,只成就個別政客的虛榮。
因俄烏衝突而受創甚深的德國,現在最開罪不起的就是北京,又有什麼底氣打「臺灣牌」?從梅克爾到蕭茲,一天一地,由此可見國家領導人的資質是多麼重要。
慢走不送,請德國議員們顧好家裡的事兒,別來臺灣蹭飯了。(作者爲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