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看看普丁 想想三國(沈迺訓)
俄羅斯總統 普丁。(圖/新華社)
普丁選擇用兵烏克蘭像是一堂歷史課,重複三國時代劉備伐吳的悲劇故事。
重溫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背景。東吳背盟偷襲荊州,讓甫水淹七軍威震中原的關羽來不及回防,最後兵敗身死,劉備失去了荊州這個重要地盤,從此喪失按隆中對兩路出兵一統中原的可能。
故事卻還沒結束。劉備稱帝后厲兵秣馬,決心討伐東吳奪回荊州。出兵理由是爲兄弟關羽報仇,實則因素衆多,包括許多在蜀的士兵都是荊州人,如不能返回家鄉,軍心不穩恐會動搖國本。二是荊州地緣條件,從荊州走北上伐魏的地理難度,遠比從漢中出發容易許多,看看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是怎麼被地形環境所圍困就知道。三是如果不打吳國,對內無法對荊州派交代,投降派提早擡頭;對外則是被魏國看穿蜀國虛弱,蜀國可能會早20年被魏徵服。
劉備原只想打一場見好就收的仗,以至少迫使吳國議和吐出荊州故土爲目標,最後卻兵敗賠光了國本,讓蜀國滅亡進入倒數計時階段。
回到2022的俄羅斯。普丁基於與北約長期的敵對態勢,必須拿烏克蘭當戰略緩衝地,烏克蘭就好比俄國的荊州,進可攻退可守,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就好比失荊州一樣,從此陷入戰略被動的局面,這是任何一個大國領導人都不能接受的結果。
而普丁跟當年劉備像是一對難兄難弟,兩人都是年老面臨國家生存的劇變時期,自知在世時間恐難以完成夢想(一個是復興大俄、一個是復興大漢),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依靠戰爭來爲後代爭取多一點生存空間,至少要讓敵國短時間內不敢再犯。
國際政治最是現實,越弱,對手越是步步進逼,俄國國運就像蜀國一樣,早已是強弩之末,如果再不一戰立威,失去烏克蘭後,國家極可能在普丁死後四分五裂;劉備當年伐吳,也是避免死後權力交接時產生分裂的下場,劉、普兩人選擇一戰,其實國內因素佔了很重要的原因,打了總比不打好,用戰爭解決國內矛頓並不意外。
不同的是,劉備沒有核子彈,而劉備最後也沒奪回荊州,更是慘敗收場,但也因爲有打,才逼得東吳最後不得不跟蜀結盟,不敢再進窺益州。
而普丁比劉備幸運多了(但對烏克蘭人來說可能是不幸),他有五千顆核彈的底氣來保證他的政治目標有實現可能,讓他能奪回劉備拿不回來的荊州(烏克蘭),也因此戰略天平在往後十幾年不致傾斜,同時也讓美國、北約不得不被普丁的「核訛詐」所震嚇,短期內不敢再對俄國摸底。
但也就僅止於此,俄國的經濟條件如無法再有所改善,則在普丁死後,俄國同樣得面對衰亡到無法保持統一的問題。兩人的一勝一敗,卻也都只是替後代接班人多爭取一點時間好來挽救國家,而不是直接改變了國家命運。
或許有人認爲俄國是不義之師,但臺灣人想想諸葛亮吧,爲何他在劉備死後仍選擇與東吳結盟抗曹?因爲分則兩害、合則兩利,至少不會被個個擊破,在國家生存的立場上,虛弱的一方最沒資格要求政策爲意識型態服務。這點,值得臺灣作爲兩岸關係借鏡。(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