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立陶宛貿易代表處暗藏的貓膩(張晰)

歐洲司長姚金祥與立陶宛駐臺代表盧思融在代表處前合影(外交部提供)

11月7日立陶宛在臺北開設的貿易代表處正式掛牌開始運作。臺灣外交部隨發文祝賀「立陶宛駐臺代表機構」的開張,並指派歐洲司長姚金祥前往向立陶宛駐臺代表盧思融 (Paulius Lukauskas)致意,併合照留念。發表在臺灣政府官方網頁上的兩人合照背景是立陶宛貿易代表處的牌匾。英文名稱是 Lithuanian Trade Representative Office,中文名稱翻譯爲「立陶宛貿易代表處」。

從字面上看,代表處的中英文名稱互爲照應,嚴謹縝密,準確無誤。但藏在名稱中的貓膩外人很難明白。

首先,立陶宛代表處的英文名稱有別於慣例,缺少所駐地的名字。

大部分國家在臺設立的代表處、辦事處等機構名稱中都有「臺北」Taipei的字樣。例如,French Office in Taipei法國在臺協會,British Office in Taipei英國在臺辦事處,German Institute Taipei德國在臺協會, India-Taipei Association印度-臺北協會,Canadian Trade Office in Taipei加拿大駐臺北貿易辦事處,Korean Mission in Taipei駐臺北韓國代表部,Commercial Office of Brazil to Taipei巴西商務辦事處。

有些國家的駐臺機構雖然使用了「臺灣」,但還是加上了「臺北」的後綴。例如,Japan-Taiwan Exchange Association, Taipei Office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Taipei Office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

和上述機構的名稱相比,立陶宛貿易代表處牌匾上的英文Lithuanian Trade Representative Office顯然缺少了Taipei的字樣。那麼這種缺失是無意疏漏還是有意所爲呢?

其實在立陶宛官方先前的的聲明、談話和文件中,立陶宛駐臺貿易機構的名稱中都含有Taipei的字樣。

設立在臺北的貿易代表處在立陶宛政府的其官方網頁上標明瞭貿易代表處是駐「臺北」。 8月18日立陶宛政府發佈的新聞稿談到駐臺代表盧思融的任命時也說,他是立陶宛駐臺北貿易代表處的處長(Head of Lithuanian Trad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aipei)。可見立陶宛最初擬訂的駐臺機構名稱有Taipei/臺北的字樣,只是最終的正式名稱中「臺北」被去掉了。這顯然不是立陶宛方面的初衷,而是臺灣方面運作的結果。

盧思融8月就得到了任命,9月初就來到了臺灣。但是立陶宛貿易代表處卻遲遲沒有正式掛牌開張。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恐怕是臺灣方面對立陶宛擬定的駐臺機構的名稱不滿意,說白了, 就是對名稱中含有「Taipei/臺北」的地名不滿意、不甘心。

臺灣方面的不滿意是有原因的。在和中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中,不管是這些國家的駐臺機構還是臺灣在這些國家的所駐機構,其名稱中不能使用「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名字,而只能使用「臺北」的名字,以免給人以「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印象。這是中國和這些國家之間的共識和國際慣例。

目前在臺灣執政的民進黨「反中謀獨」,主張兩岸互不隸屬。爲此而不遺餘力地將駐外、駐內機構名稱中的「臺北」字眼拿掉,或者將「臺北」 替換成「臺灣」。以爲這樣做就可以提升這些機構的檔次、改變這些機構的性質。

2021年11月,臺灣以「臺灣的」而不是以「臺北」的名義在立陶宛設立了「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立陶宛方面對此的默許和認可受到中國政府的抗議和制裁。大陸一方面對臺灣政府加以抨擊,另一方面將中、立外交關係降爲代辦級。

這次在臺灣設立貿易代表處,立陶宛方面本沒有進一步刺激中國的打算,最初擬定的機構名稱中沒有使用「Taiwan/臺灣」,而是依據國際慣例,使用了駐「Taipei/臺北」的字樣。臺灣方面對含有「Taipei」的名稱是不甘心的,是咽不下這口氣的。立陶宛在臺灣貿易機構的名稱,臺灣一定是和立陶宛進行了反覆協商和討論。既然名稱中不能有Taiwan,那就索性把名稱中的Taipei也去掉。形成了一個沒有所駐地的貿易代表處的奇怪名稱,Lithuanian Trade Representative Office,正如臺灣外交部官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所說,這一名稱是臺、立雙方商定的結果,名稱中「沒有臺灣、臺北,就是立陶宛貿易代表處」。

不知是不是心虛,11月7日臺灣對立陶宛貿易代表處的掛牌揭幕很是低調。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同一天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在立陶宛的首都卻舉行了隆重的酒會,祝賀「中東歐投資基金」成立後首次對立陶宛的投資案,投資對像是立陶宛科技公司Litilit(飛秒雷射源廠商),投資規模約350萬歐元。臺灣和立陶宛之間的投桃報李是你情我願,本也也無可厚非。只是臺灣駐立陶宛代表強調臺灣這樣「不是立陶宛允許臺灣設立代表處的交換條件」頗有些此地無銀、畫蛇添足了。

另外, 立陶宛在臺灣開設的貿易代表處,隸屬於立陶宛政府的經濟與創新部 Economy and Innovation Ministry,不屬於立陶宛外交部。按道理說,其對口單位應該是臺灣方面的經貿部門。立陶宛貿易代表處的掛牌開張,卻只見臺灣外交部的忙碌,不見經貿部官員的身影,似乎有些不倫不類,也凸顯臺灣把此次掛牌開張更看作是一起政治事件或外交事件。

對立陶宛在臺設立外貿機構, 立陶宛經濟與創新部部長阿爾莫奈特(Ausrine Armonaite)11月7日在其個人推特上說,「我們在臺北正式開設了貿易代表處」。她還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告訴記者,「機構就叫做立陶宛駐臺北,而非駐臺灣,貿易代表處,這符合國際慣例」(The institution will be called the Lithuanian Trad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aipei, not Taiwan,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ce)。估計立陶宛部長的話又讓臺灣外事官員心涼了、失望了。

(作者爲多倫多退休教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