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外交又吞下一枚苦果(張晰)
巴紐政府這次的外交舉措讓臺灣外交部門顏面盡失,一個友邦國家突然關閉了正常運行的駐臺辦事處,取而代之的新機構卻不設在臺北而是設在巴紐自己的首都,也算是開了國際外交的先河。圖爲巴紐原駐臺代表康德銘與總統蔡英文合影。(取自巴紐駐臺商務代表處臉書)
有一個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島嶼國家其英文名稱叫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 ,常常被簡寫爲Papua New Guinea ,縮寫爲 PNG。這個國家的名字翻譯成中文,臺灣用的是音譯法,其中的New譯爲「紐」,翻譯爲「巴布亞紐幾內亞」,簡稱「巴紐」; 大陸用的是音譯加意譯,New 譯爲 「新」,翻譯爲「巴布亞新幾內亞」,簡稱「巴新」。
巴紐和大陸有外交關係,和臺灣沒有外交關係。但巴紐在臺灣設有辦事處,叫「巴紐駐臺灣商務代表處」(Papua New Guinea Trade Office in Taiwan ),從2016年起就一直營業運行。
今年1月10日,巴布亞紐幾內亞外交部長特卡琴科(Justin Tkatchenko)突然宣佈即日起關閉巴紐駐臺辦事處,另外新成立一個「巴紐臺北經濟代表處」 (PNG Taipei Economic Office),設在巴紐首都莫士比港,日常工作由一名「商業聯絡官」負責。
仔細分析巴紐外長的談話,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三個改變:一是關閉其現有的駐臺灣的辦事處。二是在自己國家重新成立一個辦事處,使用一個新名稱。三是縮小辦事處的規模,僅保留一位工作人員。
巴紐外長否認此舉是受到中國施壓及對中國的讓步,表示關閉駐臺辦事處是由於財務困難,單純是綜合評估各駐外館處運營狀況與效益後所做出的決定。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第一和第三個改變:關閉辦事處和縮小辦事處的規模是因爲入不敷出,目的是減少虧損。至於第二個決定爲什麼新辦事處要使用新名稱,巴紐方面並未做過多的解釋。
那麼,辦事處的舊名稱和新名稱之間有什麼區別,其中又有哪些改變呢?一個改變是「商務」(trade)被「經濟」(economic)所替代。其實「商務」和「經濟」在這裡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一改變可以說是技術性的、修辭性的,是遮人耳目的障眼法,目的是使另一個改變顯得不那麼突兀。這另一個改變就是「臺灣」(Taiwan)改成了「臺北」(Taipei)。這一個改變是政治性的、本質性的,是最重要的改變。
在和中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中,不管是這些國家的駐臺機構還是臺灣在這些國家的所駐機構,其名稱中不能使用「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名字,而只能使用「臺北」的名字,以免給人以「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印象。這是中國和這些邦交國之間的共識和國際慣例。
臺灣執政的民進黨「反中謀獨」,主張兩岸互不隸屬。爲此而不遺餘力地將駐外、駐內機構名稱中的「臺北」字眼拿掉,或者將「臺北」 替換成「臺灣」。 2021年11月,臺灣以「臺灣的」而不是以「臺北」的名義在立陶宛設立了「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就是這方面的一種努力和嘗試。
巴紐如今將業已存在好多年的代表處名稱從「臺灣」改爲「臺北」。這一改動顯然是有意而爲之。如果說關閉在臺灣的代表處有運營成本的經濟因素考慮,而另起爐竈將名字中的臺灣改爲臺北則必定是出於政治因素,顧及了大陸方面的訴求。中國政府在背後的影響和推動是不難想像的。
無怪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月12日對此即刻做出迴應:中方對巴紐政府的舉措表示高度肯定和讚賞,這再次表明,一箇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兩個多月前的2022年1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曼谷會見了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理馬拉佩 (James Marape)。馬拉佩除了表示要繼續推動中國和巴紐的關係發展,還專門強調巴紐將堅定奉行一箇中國政策,堅定支持中國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從中國和巴紐兩國關係最新交往的大背景下來看,巴紐這次關閉、改名駐臺代表處的決定也就順理成章,顯得不突兀、不奇怪了。
巴紐政府這次的外交舉措讓臺灣外交部門顏面盡失。一個友邦國家突然關閉了正常運行的駐臺辦事處,客觀上等於關閉了雙方一個直接和快速的溝通管道。取而代之的新機構卻不設在臺北而是設在巴紐自己的首都。這一駐外機構卻不駐在國家之外的現象也算是開了國際外交的先河。新機構進行了從「臺灣」到「臺北」名字的更換,辦事處規格的降級對臺灣外交部門也是某種程度的羞辱。
巴紐辦事處的關閉和改名是一枚苦果,臺灣當局不得不吞下,外交挫敗感不言而喻。
巴紐方面帶給臺灣的傷痛和外交挫敗已經不是第一次了。1999年7月巴布亞紐幾內亞突然宣佈與臺灣建交,17天后又突然宣佈與臺灣斷交,可以說是對臺灣的戲弄,在國際上淪爲一場外交鬧劇和笑話。2008年又爆出臺灣擬通過秘密管道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建交,結果臺灣政府撥出的鉅款被中間人侵吞的外交醜聞。
巴紐這次是更改自己辦事處的名字。幾年前,巴紐還逼着臺灣更改臺灣辦事處的名字,那一次也讓臺灣痛苦不已。
臺灣早在1990年就在巴紐首都莫士比港設立了代表處,名字起的很大,叫 「中華民國(臺灣)駐巴布亞紐幾內亞商務代表團」(Trade Miss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in Papua New Guinea),是少數在非邦交國使用中華民國國號的駐外機構。大陸當時對此未提異議,與臺灣相安無事數十年。
自從民進黨2016年上臺執政之後,不遺餘力地推行「抗中」、「反中」政策,和大陸漸行漸遠。2018年,在大陸的外交壓力之下,巴紐政府要求臺灣代表處更名,並沒收了代表處所使用的外交領事車牌。臺灣政府雖然表達抗議,卻也無可奈何,最終還是不得不按照巴紐的要求,去除了代表處名稱中的「中華民國(臺灣)」字眼,更改名稱爲「駐巴布亞紐幾內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in Papua New Guinea)。當年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那時就指出,中國政府對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根據一箇中國原則處理涉臺問題表示高度肯定和讚賞,堅持一箇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對比一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2018年2月11日和2023年1月12日的講話,文字幾乎一模一樣,內容幾乎如出一轍,不難看出這兩次的更名事件,中國政府都是幕後的推手。
臺灣政府對兩次更名事件的反應則大不相同。2018年時,當被逼更名代表處名稱時,臺灣的外交部門除了不滿和遺憾,還向巴紐外交部提出了嚴正抗議。而對2023年這次巴紐政府關閉其代表處並更改代表處名稱的舉措,臺灣外交部門卻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滿情緒,反而是順着巴紐外長的說辭,將巴紐的舉措視爲「該國政府長期財務困難」而對其駐外機構的調整。
一反歷來對外交機構名稱的看重,對這次巴紐辦事處的關閉和更名,臺灣未表達抗議,甚至沒有表示異議和不滿,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大概臺灣方面是心虛膽不壯,因爲巴紐政府對代表處的更名符合中國邦交國駐外機構命名的國際慣例,臺灣拿不出冠冕堂皇的反對理由。同時知道即使抗議也難以改變結果。臺灣外交部發言人於是順水推舟,乾脆呼應巴紐方面的說法,稱理解巴紐方面的舉措是出於經濟原因,辦事處的「實質功能」未有影響,臺灣更在意的是與巴紐方面「實質關係」的促進,貌似機構名稱的更改並不那麼重要、臺灣並不在乎。這種自我安慰的酸葡萄心理不言而喻。
(作者爲多倫多退休教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