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做加法 經濟才能飛龍在天(丁鯤華)
兩岸脣齒相依,在經濟與產業上相輔相成、優勢互補。(shutterstock)
去舊布新,1月上旬臺灣公佈2023年的經濟數據,進出口貿易總額爲7844億美元,同比衰退13.5%;其中出口額4324.8億美元,減少9.8%;進口額3519.2億美元,減少17.8%。生產總值(GDP)增長1.4%,而工業生產表現則年減12%,是連續2年衰退,也是首見的2位數衰退,又以電子零組件和機械設備業表現最不理想,減幅超過17%。而臺灣對大陸進出口總額2239.48億美元中,進口爲716.99億美元,下降16.1%;出口則爲1522.49億美元,下降18.1%,又以電子零組件居出口大宗,總額爲969.94億美元(63.7%),其次則爲資通與視聽產品148.57億美元(9.75%)。整體而言,臺灣對大陸出口佔比雖已降至21年來新低,但仍達35.2%,而臺灣全年貿易順差805.56億美元中更有805.5億美元,也就是高達99.99%,來源於大陸,可見兩岸經貿對臺灣的重要性。
展望2024,臺灣經濟研究院預估今年經濟增長率爲3.15%。中華經濟研究院也認爲由於全球貿易成長、AI相關產品需求增加、臺積電啓動投資及政府推動精創計劃,龍年臺灣經濟在出口、投資、消費方面都將有所增長,情勢看好。而我認爲主要風險在政治的穩定以及如何解決缺水、缺工、缺電和高額的電力成本等問題。此外,臺灣並未加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及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未來其漸次推展後,臺灣和各區域與國家間能否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及如何簽訂,將會影響臺灣進出口市場與供應鏈的長期穩定,也會爲高科技以外其他行業的平衡與發展投下變數。臺商也更關心眼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存廢與處理,若兩岸繼續惡意僵持,甚或發展成市場和供應鏈脫鉤,勢必對臺灣產業的全球佈局造成斷網的威脅,也會對我們引以自豪的電子產業造成致命性的傷害。
2023年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爲59368.3億美元,同比降低5.0%。其中進口總值25568億美元,減少5.5%;出口總值33800.2億美元,減少4.6%,全年貿易順差爲8232.2億美元,生產總值(GDP)增幅5.2%。坦白說,2023年大陸面對全球市場需求銳減、美國繼續抵制並尋求中美經濟脫鉤及全球產業鏈重組,而國內房地產市場快速衰退,失業率偏高造成民衆購買力下降、投資意願偏低,內外夾擊中能夠有此成績已屬不易。中國科學院預估2024年大陸經濟增長爲5.3%,但開春以來內外部環境並無顯著改善,意味着未來挑戰仍然艱鉅,因此各省市都將推動經濟發展列爲年度工作重點,希望在交通、通信、水、電基礎設施完善,產業分工齊全、勞動力供應穩定的基礎上,積極配合政府財政與貨幣政策精準發力,深耕14億人口在教育、醫療、農業、旅遊、銀髮產業的廣大內需市場,達成預定的經濟成長目標。
這幾年全球經濟大局暗淡而詭譎,大陸也在努力調整生產結構,積極發展高科技,將經濟導向高質量發展,最明顯而具體的指標是2023年大陸機電產品已佔出口總額6成。而在特定工業項目上,新能源在風能、太陽能、核能、儲能技術以及特高壓輸電技術上都有顯著進展,部分並已取得全球領先地位;新材料如特殊鋼、化工材料、石墨晶片、量子晶片等也有相當突破,特別是華爲推出自主研發的Mate pro 60手機,不但打破美國對大陸7奈米以內晶片的封鎖,也挽救了大陸因蘋果手機生產線外移而受重大沖擊的相關配套行業,其韌性與研發實力令人刮目相看。2023年大陸產製的電動汽車佔全球新能源汽車的62%,甚至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每3輛從大陸出口的汽車就有一輛是電動車,而汽車電池製造產能更高佔全球75%,產業影響力積累足以引領未來電動車發展。此外,大數據及數位經濟產業以驚人的速度全面接軌大陸生活,包括醫療、保險、交通、旅遊服務等電子應用都已十分普及,結合手機支付、電子金融、生產製造、供應鏈及銷售等不斷推陳出新,猶如槓上開花,而各種購物平臺如京東、淘寶、拼多多;外賣平臺如美團、餓了麼;網約車平臺如滴滴、曹操等幾乎全國通行,並開始向國際推廣,未來發展無可限量。去年我曾在許多省市參訪不同企業,看到高科技在裝備製造業、醫療與大健康產業、服務業大量普及應用,更實地感受大陸企業經營者與員工往高科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企圖心,尤其負責主要工作的多是年僅40出頭、本土培養的年輕人,衝勁十足,以這樣的人才爲基礎,相信3、5年後無論產業的質與量都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成長。
兩岸脣齒相依,在經濟與產業上相輔相成、優勢互補;中華民族「龍的兒女」更是勤勞智慧、韌性十足。面對全球紛亂而分化的環境,兩岸最好的應對就是做加法,互相借力使力,只有彼此合作、共同發展,經濟才能盤旋直上如「飛龍在天」,民衆也才能共享和平與繁榮。(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