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七七,俄烏,中美,與兩岸關係的「拖」與「偶」(雁默)

戰爭與我們的距離。俄軍發射飛彈不偏不倚擊中9層樓高的民宅。(圖/截自烏克蘭國防部)

今年七七是抗戰85週年,國民黨周邊組織邀請美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以「重探抗戰史:戰爭與我們的距離」爲主題發表演講。時值俄烏衝突,美國想借此削弱俄羅斯,重振西方,並在東方另外開一個烏克蘭戰場消耗中國,因此今年的抗戰紀念,對兩岸而言別具意義。

郭岱君研究團隊的史料來源除了兩岸,也整合了日本與美國等相關材料,不過主要的線索是來自於「蔣介石日記」這個龐大的資料庫。目前其著作「重探抗戰史」已出版第二卷,整個主題未完成。

關於這場演講,媒體抓的重點是「七七事變只是偶發意外」,因爲在國民黨的歷史敘事裡,「七七事變」是日本爲發動侵華戰爭而蓄意尋隙的事件,而非偶然事件。

郭岱君更指出,這個偶發事件讓一直在等待抗日時機的蔣介石,索性擴大戰端,將日軍拖入廣大的中國戰場進行持久戰。於是有了淞滬戰役,此役不但激勵了全中國的抗日決心,也引起了西方列強的注意。

持久戰,就是抗日戰爭我方的主要戰略,兩岸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爭論到底是先提出的,意義不大,因爲就當時中日實力懸殊的背景來看,中國的「比較優勢」就在於地廣人稠,有持久戰的基礎。而若西方列強幹涉,又能強化持久戰的優勢,因此除了此項戰略,當時積弱的中國其實別無選擇。而投降,不是選項。

持久戰的重點不在於概念,而在於它能否徹底執行,這纔是真正的挑戰。

應留意的是,中國以拖待變,日本又何嘗不作如此算計?郭岱羣強調,當時日方對華的主要戰略是扶植僞政權,「蠶食」中國,慢慢來,以節省成本應付主要敵人:俄國。這也是旨在積蓄力量的持久戰略。

但日本決策中樞控制不了前線將士,兩造還互相掣肘,以致那些沒能理解持久戰略的前線部隊殺紅了眼,反而掉入了中國的陷阱,並兩面受敵。

所以日本的失敗並不在於忽視了持久戰的重要,而在於他們無法貫徹持久戰。

我們站在目前的位置,能清楚看到這個「拖」字訣,也是俄烏衝突,中美對抗,以及兩岸關係的關鍵字,而「偶」,則可能是更重要的隱藏字。

先說說其實已經結束了的俄烏衝突。

速戰速決不成,就必須拖

俄烏衝突本質上是俄羅斯與西方的戰爭,烏克蘭是西方代理人,因此,「交戰」雙方應以「西方 vs 俄羅斯」進行理解。不必等到100年後的歷史解讀,現在就能目擊「拖」這個字在俄烏衝突裡的顯著存在。

一開始,俄西雙方都想速戰速決。俄羅斯迅速進軍基輔,試探烏克蘭會不會不戰而降;結果以美國爲首的西方迅速介入,立刻以極限施壓式的全面制裁,看看能不能不出一兵一卒逼退俄羅斯。

俄方發現重拳一擊無法撂倒烏方,當即從基輔撤兵,改而採取穩紮穩打的戰術,務求先取得烏東頓巴斯地區,避免被拖入烏克蘭廣大戰場的泥淖。

另一方面,將制裁當砲彈的西方,很快就發現制裁不但無法取得設想的效應,還反傷己身,油氣漲了,糧食缺了,通膨來了,民怨沸騰了。更致命的是,決策者的任期也一一到期,選舉將至,手上爛賬一堆,俄羅斯也在烏東地區取得絕對優勢,西方眼看就要蒙上戰敗之恥,還得顧着面子不斷給烏克蘭輸血,分明是賠大錢的生意。

因此,西方的速戰速決戰術失敗,現在正想方設法體面退兵,靦顏要求烏克蘭割地求生,保存自身實力以期與俄羅斯,甚至與中國進入另一場持久戰。

事實上,俄烏衝突還沒滿月時,遠在東方的華人輿論就已強調俄羅斯打得起持久戰,西方打不起。沒幾天,俄羅斯從基輔撤軍,西方輿論便猴急宣稱俄羅斯已敗,殊不知擺脫泥淖的是俄方,深陷泥淖的卻是西方。

經過了堅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國人都知道關鍵在於誰打得起持久戰。

在俄羅斯這一面,取得烏東的利益可不止於地圖上那些邊陲土地,而是烏克蘭的工業重鎮與煤礦基地。根據蔣百里的持久戰論點,對工業國,只要佔領其關鍵地區(工業集中地)即可,但鬆散的農業國沒有可抓的要害。

現在的烏克蘭「半工半農」,但烏東頓巴斯是主要工業區,5%的土地面積,20%GDP,俄方拿下了這個地區,烏克蘭就成農業國。而在現代,農業國沒有籌碼談地緣政治,要建設烏西的工業彌補烏東的失去,談何容易?

這樣就懂爲何俄羅斯必然不惜持久戰的代價也要拿下烏東,這個「拖」字訣,價值不菲。

其實烏克蘭也知道要打持久戰纔有生機,但命運並不掌握在代理人手裡,西方不輸血,烏克蘭沒有條件「拖」。烏方最愚蠢的決策,就是放棄了外交談判路線,以爲只要在軍事上獲得西方支持就能打持久戰,但事實上,談判也是持久戰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俄方發現無法速戰速決的當時,談判纔是烏方的最佳選擇。

在西方這一邊,美歐對戰爭的計算並不一樣,甚至矛盾比共同利益多。當美方發現和平談判有苗頭時,立刻使出各種手段,讓烏克蘭拖延戰事,至少,要拖到北約順利擴張爲止,只要達到這個目的,失敗也能粉飾成勝利。

所以才說,俄烏衝突其實已經結束了,因爲瑞典與芬蘭被裹挾到北約後,美國已達到目的。接下來,就是出賣烏克蘭爲西方止血的過程。

以上可見,對各方而言,「拖」纔是俄烏衝突裡的關鍵,沒有一方是傻子,即使是烏克蘭也不笨,而是明知「拖」爲上策,但將命運交到別人手上,能不能拖,決定權就不在自己。

總言之,大家都知道「拖」的必然與重要性,但西方無能力貫徹到底,相對地,打死不退的俄羅斯,底氣卻愈來愈厚。

這場衝突,速戰速決都沒有成功,所以我們局外人不免覺得歹戲拖棚,也有人覺得俄羅斯失策,始終盼不到決戰。但事實上,它就是一種持久戰的型態,如若俄方堅持滯留在烏西戰場,或急於在烏東掀起決定性的大決戰,那纔是真的失策。

美國在這場衝突中取得勝利了嗎?這還是問號,只能說美國選民可不認爲贏到了什麼。而可確定的是,歐洲幾乎輸光了屁股,因爲他們最經不起持久戰,也無能力與膽識速戰速決,甚至沒有多少決策權。

對西方而言,俄羅斯沒因制裁而有所退縮,是出乎意料的偶然,現在西方反受其害,動彈不得,就是輕忽偶然性的結果。

接着,我們來看中美對抗。

貿易戰,想速戰速決的就是完敗收場

撰寫此文的當下,拜登政府放出消息要取消部分爲華關稅,無論最終美國怎麼決定,這就是舉了白旗,中美貿易戰在第5個年頭分出勝負:美國完敗。如果美方決定不取消關稅,那隻會敗更慘。

中美對抗是全方位的,貿易戰只是其中一個面向,但也是截至目前爲止,中美雙方在持久戰上最醒目的一個戰場。

川普發動的貿易戰,並不只是針對中國,而是想趁美國還有優勢的時候,藉由貿易衝突扭轉美國的全球化劣勢。總的來說,這個決定的動機與時機都沒有錯,川普的錯誤只是高估了美國實力,以爲還能像以往一樣速戰速決,但這隻對了不到一半。

從美墨加協議到美日貿易協議,川普都獲得可驕其妻妾的成功,但一拳打到中國身上,就如同打到棉花,美國終於遇到一個與衆不同的對手,想速戰速決一定輸。

打貿易戰,中國的比較優勢與日本侵華時類似,地廣人稠,打持久戰贏面最高。

這一次,所謂「地廣」,是指內地市場,所謂「人稠」,則是指「供應鏈的完整性」。一個是先天優勢,一個是後天優勢。

川普想以美國市場爲武器進行攻擊,對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才能發揮成效,如願速戰速決,墨西哥與日本都很快就投降。但中國並非出口導向,內銷市場也很龐大,因此關稅的威力先卸了大半,深陷泥淖的,反而是美國的進口商。

另外,供應鏈的完整性,意味着駐紮在中國的企業,以及與這些企業連結的境外企業,形成了一個堅韌的整體,能抵禦幾乎任何壓力。誠然,有不少以美國市場爲主的企業不得不移出,但在成本的利誘下,仍得與中國藕斷絲連「再掛勾」。

中國在經貿上的地廣人稠,決定了美國發動貿易戰無可能速戰速決,只能轉進爲持久戰。而無論在經濟體質與政治體制上,美方與中方打持久戰的贏面其實都很低。白話說,在貿易戰層面,美國就是外強中乾,現在只剩下「獅吼聲」還能威懾四方。

打持久戰,中方決定以逸待勞,採取守勢原因就在於對手耐力有限。

再者,需要中國買單的衆多美企,其實也是中國「人稠」的底氣,就好像美國隊長的盾牌落在中國手裡,因此中方非必要不會制裁這些美企與美國鬥氣。況且,此舉形同幫助美國收回企業重振其製造業。

這場貿易戰,中方用「拖」字訣取勝,而且只忍了不到5年。而美方呢,高關稅是一直在自我削弱,直到通膨給予華盛頓致命的一擊。美國製造業遲遲無法重建的實態,從這次的通膨大潮就可看得清清楚楚,若美國有中國這般的製造業基礎,通膨問題不至於如此嚴峻。

美方現在還有一派,堅拒取消對華關稅,因爲IPEF也是一個持久戰略,維持對華關稅,有助於將供應鏈重心移出中國。從美方長期利益考量,這想法也不能說是錯的,但就像侵華時期的日本,現在的美國沒有能力貫徹持久戰。

同理,再看中方處於弱勢的科技戰,現在勝負未分,但只要知道美方無法貫徹持久戰略,大概就知道結果了。

旁證一,至今,美國半導體補貼的相關法案仍未過關,這個國家內部的利益過於錯綜複雜。旁證二,美企如特斯拉,不會離開中國,甚至德企福斯,還堅持留在新疆。這兩個代表性企業,都不惜與各自的政府戰略對立也不肯走,原因不只在於營收,也在於研發能量的考慮,當然,營收與研發是一體兩面,是彼此高度關聯的企業靈魂。

企業也在打持久戰,與競爭對手比誰「氣長」,爲了生存,會盡其所能地排除政治干擾。

不能不提的是,對拜登而言,這麼嚴峻的通膨,是偶然,而他現在想拖也拖不得的窘境,就是輕忽偶然的結果。

最後,我們看兩岸。

如果解決臺灣問題出於偶然...

和平統一,就是持久戰,以臺製華,也是持久戰,倚美謀獨,亦是持久戰。

對中國大陸而言,臺灣問題就是中美問題,若能「拖」到美方氣衰力弱,而自身持續壯大,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而且成本可控。

對臺獨而言,臺灣問題也是中美問題,只要「拖」到美方覺得不惜一戰也要打壓中國時,獨立就不再是夢,而中國大陸會爲自保而永遠處在猶豫狀態。

兩岸三方,沒有一方想速戰速決,而都在想如何打贏持久戰。美國作爲相對焦躁的一方,頻頻出牌,照三餐設陷阱,就盼望北京像莫斯科一樣,自投羅網,然後遂行削弱中國的長期大業。

中國大陸作爲穩健求勝的一方,自然不會往陷阱裡跳,而是採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迂迴戰術,另闢其他戰場消耗美國。

以上都是理論。在紛雜的國際情勢下,哪一方無法貫徹持久戰,還很難說。主要可能不是實力消長的問題,以歷史爲殷鑑,往往是由「偶發事件」在起決定性的作用,就像「七七事變」,日方可能沒想到大規模戰爭是由此而起。

真實狀況是,不是你想拖,就能拖。偶然,常常就是轉折點,歷史並非沿着理性的軌道線性發展。

2016年,蔡英文剛上臺還沒兩個月,就發生雄三導彈誤射事件,如果這個偶然發生在中美互信甚爲薄弱的今天呢?如果導彈誤射時,剛好美軍艦正穿越臺灣海峽呢?如果明明是誤射,美方索性謊稱這是因爲解放軍有所行動的迴應呢?

以上情景,就是郭岱君講述「七七事變」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忽「偶然」,而要有所準備,特別在劍拔弩張的時刻,發生什麼都不奇怪,星星之火,皆可燎原。

輸的那一方,往往是理性上輕忽偶然性的那一方。

我想,這就是「七七事變」85週年,我們對歷史與現狀,應有的認識。(作者爲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