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岸田的中國政策困境(張望)

未來一年,個性溫和的岸田如果無法提升內閣支持率,其具有平衡感的對華外交將難以施展,中日關係將進入以「止跌」爲主要特徵的被動反應模式。圖爲岸田文雄出席國際觀艦式。(摘自日本國首相官邸官網)

在2022年中美大國競爭的背景下,作爲第三方的日本會如何與中國相處?時隔3年,中日兩國領袖於11月17日在泰國亞太經合組織峰會(APEC)上舉行了面對面的首腦會談。就在今年夏天,日本譴責中國在臺海軍演時將導彈射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EEZ)。與此同時,北京對東京加入七國集團(G7)指責中國對臺軍演亦表示強烈不滿,認爲日本在中日關係的原則問題上對美一邊倒,取消了原定舉行的中日外長會晤。本次的兩國首腦會談,雙方確定了穩定雙邊關係的5點共識,有助維護中日高層的外交溝通,切實管控下行的雙邊外交關係。

岸田對華外交受制於內政弱勢

早在8月,中日兩國就舉行了高級別的外交磋商。負責日本外交與安保政策協調的國家安全保障局長秋葉剛男於8月17日訪問天津,與中共中央外事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舉行高級別的政治對話。作爲岸田外交決策團隊的重要人物之一,曾在外務省擔任過中國課長和外務事務次官的秋葉剛男在進入國家安全保障局前就長期和中方外交官打交道,熟悉中方在重大外交問題上的底線。兩人在天津的會談持續長達7小時,確認了「有必要通過雙方努力實現領導人共識」,就面對面對話及多層面溝通的重要性達成了一致。北京也有意防止中日關係下滑:岸田文雄在8月中旬確診新冠肺炎後,中國領導人亦向岸田致電慰問,對日本方面釋出了善意。

回看日本國內,岸田目前的對華方針處於兩難困境:一方面,從日本國內政治脈絡來看,岸田首相本身並不是對華強硬派,對中國採取的是不同於美國的「軟制衡」(soft balancing),即一種具有平衡感的對華制衡戰略。安倍去世後,岸田政權轉向由較溫和的「岸田、麻生(太郎)、茂木(敏充)」爲核心(Aso, Kishida, Motegi, AKM聯盟)的三駕馬車主導,已經具備了對華緩和的國內政治條件。

但另一方面,安倍遇刺的餘波依然困擾着岸田政府。自民黨與統一教派之間千絲萬縷的見不得光的關係,令岸田失去了不少日本選民的支持。12月,岸田內閣的支持率持續暴跌,從數月前的63%降到25%(《每日新聞》的12月民調數據),近幾個月,由於無法應付日益攀升的通脹以及三名內閣閣員的辭職,岸田政府的威信和氣勢正在被逐漸消耗。

日方意圖保持對華外交溝通

在這一內政疲弱的背景下,岸田在外交上存在對華強硬的國內政治動機,以圖向自民黨鷹派和國內輿論有所交代。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但在日本社會內部感受不到慶祝紀念的氣氛,岸田也沒有高調參加相關紀念活動,在中國問題上的處理極其謹慎。

與此同時,岸田試圖故意展現對華強硬的外交態度,以彌補國內政績不足和支持率下滑。11月6日,日本海上自衛隊舉行了國際觀艦式,展示了改裝完畢的準航母「出雲」號和新型隱身護衛艦「最上」號。岸田首相當天罕見登上美國核動力航母「雷根」號,強調日美維護地區安全秩序的決心。11月13日,岸田在和美韓首腦會談前,罕見地直接點名批評中國在東海持續侵害日本主權。

對外強硬,往往是爲了對內表態,並不一定代表外交政策本身正趨向強硬。在本次中日首腦會談的外交場合,岸田又回到具有平衡感的對中外交方針,強調在對華問題上應該說的要明確說,但同時也要構築具有建設性和安定性的日中關係,收斂住了一週前對華批評的調子。值得留意的是,會後在被日本駐外記者團問到中日首腦會談的細節時,岸田拒絕對日本媒體透露任何會談詳情,意圖確保中日首腦之間的相互信賴關係。

此外,在12月公佈的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NSS)中,岸田也接受聯合執政的公民黨的提議,把中國定位爲「最大戰略挑戰」,而非「最大戰略威脅」,以避免刺激中方。同時,外相林芳正也將在年底訪問中國,相信是要和中國保持外交溝通,以消除日本新安保文件給北京帶來的疑慮。

岸田政權目前的首要關注點實際上是要解決國內政局的顛簸不定,否則未來數年的長期執政將困難重重。據日媒報導:過去數月,岸田、麻生、茂木三人就國內重大問題頻頻會面磋商,尤其是幹事長茂木已成爲岸田相當倚重的人物。未來一年,個性溫和的岸田如果無法提升內閣支持率,其具有平衡感的對華外交將難以施展,中日關係將進入以「止跌」爲主要特徵的被動反應模式。

(作者爲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準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