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夢想的“深潛”與“淺說”丨《毛鋪和文化錄》
5000年中華文明,是陸地與大河的深刻記憶,也是浩瀚海洋蔚藍的遐想。
2018年,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登上了我國自主研製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9天時間3次下潛到南海海底;2020年,老人入駐新媒體平臺科普海洋知識,粉絲迅速突破140萬,成爲一名“網紅院士”。
《毛鋪和文化錄》新一期,主持人楊瀾對話同濟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共議中國深海研究與海洋科普的發展之和。
科普與科研應“美美與共”
2021年,耄耋之年的汪品先院士獲得了一個新的頭銜,他被B站評爲百大UP主之一。
大科學家做科普,對學術時間是否是浪費?面對這個問題,汪品先認爲,科學研究與科學普及,可以做到無縫連接、美美與共,科普甚至是科研的檢驗標準之一:“假如科學研究到家,你的理解是爐火純青的,你就可以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當年看到日本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跑到世界各地參觀博物館、學習科學知識,汪品先院士難掩心底的羨慕。今天,國內年輕人對科學知識的渴望日益高漲,全新媒體平臺粉絲人羣遠超常規教學體量,這些都讓汪院士大喜過望。雨點一樣的彈幕,屏幕上無數“爺爺好”彷彿在耳邊呼喚,汪院士更加堅定了科普海洋知識的決心。
一本《深海淺說》文字生動、乾淨、直白,全新的媒體平臺也讓汪院士學會了“請記得關注,並且一鍵三連”這樣“潮”的網絡語彙。讓關心海洋、探索海洋的學習風潮成爲中國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汪院士正在開拓一片風光無限的新藍海。
融合與創新要“和而不同”
“因爲科學要創新。雖然不要文化也可以搞科學,但我的比喻是在當外包工。”
當主持人楊瀾詢問爲什麼要推動科學與文化結合,汪院士給了所有人一個意想不到的深刻回答。
在汪院士看來,外國人的題目,外國人的設備,出了成果到國外刊物去發表,即使上了《Nature》,實際上還是沒有找到自我。
“科學的真理只有一條,但走向真理的路有很多條。”憑藉這種信念,幾十年前,汪院士僅憑帶有瑕疵的顯微鏡研究海底泥沙,就發表了贏得國際同行尊敬的研究成果。也正是在這個信念的支撐下,他主持了中國海洋上最大的計劃——南海深部計劃。
現代科學在歐洲產生,往往帶有歐洲的烙印,一些基於歐美的規律常被賦予全球性。近十年來,在汪院士領銜的南海深部的研究中,卻證明了“南海不是小大西洋”,印證了西方的有些模式並非普遍適用。
汪院士認爲,中國的大陸文明趨向穩定和保守,西方的海洋文明趨向開拓和冒險。中國可以取長補短,以文化推動科學創新,打造新一代華夏文明。中國文化古老而充滿活力,原因之一就是其“和”力,即融合的力量。中國的“和”是科學創新的沃土。在人類垂向上進入海洋的背景下,中國迎來新的歷史機會。想要成爲創造型國家,就應該在國際學術界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中國學派”。
在中國古老的文化裡培育出科學的新芽,中國科學家義不容辭。
好奇與探索是“年輕驅動”
汪品先院士深潛返回的照片讓楊瀾非常感慨:藍色的制服,矍鑠的精神,興奮的笑容,這張照片彷彿讓時光倒流,人們看到了一個洋溢着着熱情和活力的男孩。
在南海海底,深海珊瑚宛如茂密的原始森林,形態各異的軟體動物如同歸林的小鳥,夢幻般的海底“園林”美麗而神奇。出艙後的汪院士難掩心中的激動:“這趟海底旅程,真像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樣,我剛從仙境回來。”當大洋鑽探返回香港,他跑步到賓館,向迎接他的夫人講述這次探險之旅。”登上國際大洋鑽探船時他已63歲,但他覺得自己的科研正青春。
不久前,一條“學生下雨天追着給騎車院士送傘”的視頻火了。年逾八旬的汪院士身上散發的活力引來無數網友的點贊。
汪院士認爲,好奇心與探索的成就感是自己無限的活力驅動。 “一個人到世上,等於一個大的遊園會,可有的人進去只買了兩根棒冰……”在他看來,在世上留下對社會有意義的足跡,纔是一次有價值的、健康的人生。
在86歲高齡,汪院士爲自己制定了又一個五年計劃,他要把《科學與文化》的課程整理成書,用科學和文化的統一,繼續講述中國海洋科普“老人與海”的故事。這位中國科學界年齡最大的“深潛勇士”、致力於讓海洋知識走向大衆的UP主,正將藍色的信念與生命的意義,融合成一段“美美與共”的傳奇。
守護健康、致敬生命、成就夢想。這份執着正如毛鋪草本年份酒,匠心甄選原料、匠心釀造原酒、匠心創新工藝,以執着匠心探尋着風味與健康體驗的兼容幷包。毛鋪草本年份酒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融合苦蕎麥、葛根、枸杞等五味草本精華,選用歷經歲月醞釀的陶壇陳釀,在口感上賦予了更多綿柔醇厚的飲酒之趣,爲飲者專屬打造一份健康的呵護。
挑戰深海、致力科普、赤誠求知,《毛鋪和文化錄》本期迎來汪品先院士,傾聽老人探尋文化與科學之和的心路歷程,感受中國自己的海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