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被歐洲人控制400年,古代印度的水上軍事力量什麼樣?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寄生蟹子

字數:3076,閱讀時間:約8分鐘

古代印度的歷史也比較複雜,大約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600年(大體相當於中國的夏朝後期到東周前期)爲吠陀時期,主要還是部落時代,尚未能形成強大國家。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差不多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印度有16個國家,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

孔雀王朝(前324~前187,大體上相當於中國戰國時代到西漢早期)是印度第一個大一統帝國時代,著名的阿育王就是這個王朝的。孔雀王朝滅亡以後,外族大量入侵印度,稱爲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基本上是漢朝時段),國家也很多,比較強盛的是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衰落後,笈多王朝(320-540,大約是東晉到南北朝後期)興起,統一北印度地區,大家熟知的超日王就是這個王朝的。笈多王朝衰落後,印度開始了長期分裂,南印度和北印度分立,直到1526年(明世宗嘉靖五年)起建立起來的莫臥兒帝國,才逐步再次統一印度。

有趣的是,由於印度國內本身水系較爲發達,同時又是沿海國家,向西連接紅海,向東連接東南亞,因此不同時期印度王朝或者王國都保留有較爲強大的海上力量。

總體上來說擁有發達海軍的朝代是:

孔雀(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2世紀)

帕拉瓦斯(公元3世紀-公元9世紀,大約是東晉到五代十國)

朱羅(公元前4世紀-公元13世紀,大約是戰國時期到宋元時代)

蕉賴早期(公元3世紀-公元9世紀,大約是東晉到五代十國)

蕉賴後期到庫拉謝卡拉斯(公元9世紀-公元12世紀,大約是唐末到宋代)

查盧基亞斯(公元6世紀–公元8世紀,大約是南北朝到唐代)

帕拉斯(公元8世紀-公元12世紀,大約是唐代到宋代)。

當時的印度海上力量主要承擔三項任務,運送人員物資、護航和反海盜以及直接參加海戰。從上面羅列的王朝或者王國存在時間來看,朱羅國無疑是存在時間最長的,因此他控制的海上力量也最爲典型。

印度西部地區因爲主要面向的是阿拉伯半島的貿易通路,因此各王朝或者王國主要是構築海岸堡壘並派船隻護航。不過其實當時古代印度海上力量如果和東亞地區相比,還是貧弱,根據歷史記載,查盧基亞王國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能夠運送數千士兵到達戰區,這個運送能力放到古代中國不值一提。

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由於大約是同一個王朝統治,因此情況差不多,不過由於在王朝更替過程中庫拉謝卡拉斯海上力量損失很大,因此東部地區的海上力量退化爲海岸防守,以後就一直保持這一態勢。

比較值得一提的還是控制南部和東南部海域的朱羅國。隨着時間的推移,朱羅國海上力量成爲古印度的主要海軍力量。從拉·拉賈一世(公元985年-公元1014年)戰勝庫拉謝卡拉國王婆什卡拉·拉維瓦曼一世(公元962年-公元1019年)的艦隊開始,歷任朱羅國王摧毀了坎達魯爾薩萊附近的庫拉謝卡拉艦隊,征服了拉克沙羣島(印度的一部分)和馬爾代夫等島嶼,並派遣海外探險隊前往斯里蘭卡和東南亞。

朱羅王國派兵介入斯里蘭卡島上的王朝戰爭,拉一個打一個,然後再擊敗最強的,最後徹底征服了斯里蘭卡。不過有趣的是,作爲海上強國的朱羅國,卻在陸戰中多次被北方強國擊敗,如拉什特拉庫塔人(公元8世紀 - 公元10世紀)和查盧基亞人(公元10世紀 - 公元12世紀)。

那麼當時印度人的船隻是什麼樣子的呢?比較有趣的是,歷史上記載並不多。11世紀帕拉瑪王朝時期印地語造船文獻《植物的生命》是唯一一部關於印度航海和造船方面的資料。這部書裡面的記載說明當時印度人對柚木對於船舶製造的用處有較深入的認識。

書中記載一種叫做“阿格拉曼迪拉”(agramandira)的船隻,說是該船“船艙朝向船頭”因此被認爲適合海戰,這個記錄很模糊,只能大體上理解爲該船船身採用縱向加固,當然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個船應該不會太大。

阿旃陀繪畫(洞穴II)中描繪了一艘這樣的船,從繪畫中可以看到,這個船安裝有三個排列緊密的桅杆,並張方形帆,船體兩側安裝拖舵,船艏艉上揚,船舷上方有5根橫向板材加固船體,如果按照書中記錄的話,該船的內部艙室應該是縱向劃分的,從人和船的大小比較,船並不大。

朱羅國運輸船隻畫作,該船明顯有中國和阿拉伯船隻風格,說明朱羅國造船技術應該也在不斷進步

此外還有一種被稱爲“尼瓦塔克什尼”(navataksheni)的船隻,這是一種大型船隻,據稱可以裝備100多支槳。然而印度考古調查局複製的朱羅船卻又採用了類似中國船隻那樣的橫向水密隔艙,考慮到畢竟是官方複製,很有可能有遺蹟參考,這說明古印度海軍的造船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到了後期印度壁畫上還出現了較爲高大船身和舷外托架結構的帆船,與後來在印尼地區使用的類似,而這些船隻最早是從印度出發到爪哇探險的印度人使用。

除了船隻,古代印度的海戰是怎麼打的呢?這個資料比造船更少。只能根據現有的少量資料,以及陸戰和古印度戰爭的一般模式,做出一些假設。一般來說,所有戰船會搭載一些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但是船上也會裝備有火箭,用於燒燬敵人船隻。《羅摩衍那》提到“500名士兵在船上等待,他們楊帆萬里,阻擋敵人前進”。一旦進入近距離交戰狀態,跳幫肉搏恐怕是不可避免地。再就是想辦法放火燒船。

印度海上力量自朱羅國滅亡之後就逐步衰落,葡萄牙人來到印度後發現印度幾乎沒有海上力量,1503年的科欽海戰,清楚地暴露了印度海軍的羸弱,1509年第烏附近的第二次交戰使葡萄牙人控制了印度海域,併爲歐洲在接下來的400年裡控制印度水域奠定了基礎。16世紀以,莫臥兒帝國建立之後,他們的關注點還在陸地上,海上力量並沒有過多關注,直到西方殖民者到來並徹底將印度變成殖民地。

參考資料:

Chakravarti, P. C. Tha Art of War in Ancient India. Kalpaz Publications, 2018.Mukerjee, R. K. History of Indian Shipping. Prentice Hall Press.Shamasastry, R. Arthasastra of Chanakya Translated by R Shamasastry. 2016.Sreedhara Menon, A. Kerala History and its Makers. S. Viswanathan, 1990.Sridharan, K. Maritime History of India. Minister of Publications and Broadcasting, Government of India, 1982.Tripathi, R. S. History of Ancient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