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爸媽媽對不起你
文/尤菊芳
上星期四(11/1)大考中心發佈新聞,各家媒體都即時報導了。看完這些新聞,我又覺得如鯁在喉,覺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公佈的訊息仍舊讓人有霧裡看花的感覺。
我曾在新聞雲媒體的論壇發表相關文章「大學入學聽力考試分兩梯次考行不行?」提出了幾個問題,希望大考中心接下來的的新聞中有機會解惑。我問:大考中心如何「事前」將測驗題標準化?我在文中提到:「這些步驟應該是可以透明化的『客觀』程序」。大考中心如果有做,請大方的公佈出來。反之,當學生繳了那麼多的費用,卻只換得一份「『事後』驗證『或許』可謂無差異」的考題,考生和家長的心裡應該不只只有一點點「嘔」,特別是在這個大家都怕要入袋的錢可能被刪的冬天。
11月1日新聞報導大考中心認爲這次英聽提供的兩個考試工具並無差異。以下引述電子媒體報導:「外界擔心這次考試分上、下午場,題目不同,對考生不公平。但統計顯示,上下午拿到A及B級的比率都爲7成,且各級上下午場的平均分數差距,也在2%以內。牟宗燦說,上下午的成績差距在合理範圍內,可見兩場考題難度已等化到一致。」以我個人對比較評量工具異同的粗淺認識來看新聞中的這些訊息,實在感覺大考中心沒什麼誠意。
在撰寫本文的同時,我一邊試着在大考中心的官網找資料。果然,當天(11/1)大考中心公佈了「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02 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第一次考試成績統計報告」。文中說:「本次測驗分爲上午與下午兩場,採用Cronbach’s alpha 係數衡量試題信度,上、下午場係數分別爲0.886 與0.872,顯示信度良好。在效度方面,邀請多位英語專業學者,就試題適切性進行檢核,皆認爲試題設計嚴謹,在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上具有代表性。」這段話只能證明這兩個測驗「分別」爲不錯的測驗,但卻沒有提及兩個測驗難度的比較的結果。
同樣也在大考中心的官網,我又看到一篇新聞稿: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在10月 21日「對於民國101 年10月 21日呂健吉副教授「一試兩考 有夠混的大考中心」一文之迴應」。文中說:英聽測驗原本即規劃一年辦理兩次,因此在命題作業上也早已規劃完成多份試卷,且特別注意於試題難度上力求一致性。且爲因應本次考試有上下午兩場次,試卷入闈後,特別請闈內協助審題的大學教授、高中教師與試考生嚴格審查。考後,本中心則將透過測驗統計中的「等化」(equating)程序,將不同場次考試的分數置於同一個量尺上,使得分數可以相互比較。
在這裡我看到了一些「貓膩」。在試題的難度上,大考中心用的是「專家觀點」,而非統計學上的「客觀程序」(「特別請闈內協助審題的大學教授、高中教師與試考生嚴格審查」vs.「找足夠的學生,ABCD級都要,同時試考考卷然後比較其分數差異」)。做一分事,說一分話。有『事後』驗證的實際數據(如信度、效度很好)當然應該好好說明。沒有具體數據(無法證明考題難度相同),就不要硬拗。考卷的難度是否相同,公佈原始分數就知道了!
對這種多次性的大型考試而言,雖然難度不同的缺失可能存在,但「等化程序」多多少少可以彌補難度不同的問題。但說到「等化程序」,我還是想要求資訊公開。大考中心應該把等化前的原始分數公佈出來,就如同託福或GRE多少都有等化的參考點,讓大考中心大家知道如何把原始分數換算成等級。這些細節,同樣的應該可以被檢視及接受公評。
根據媒體報導,牟主任說:「倒不是因爲舉辦英聽測驗,而擴大城鄉差距,反而能反映出城鄉差距存在的事實。」這是一句很奇怪的話。城鄉差距舉世皆然,當然不是「舉辦英聽測驗」可以造成或「擴大」的。我們要問的是:分析聽力測驗結果所展現的城鄉差距,與分析其他科目測驗結果所展現的城鄉差距是否一致?大考中心應釋出統計之原始資料,讓學者有機會驗證他們的官方說辭。這些資料只是a b c d選項,不是作文,沒有泄漏隱私的問題。爲什麼不可以公佈?
最後,我想說一點關於「語言測驗中的公平與正義」的問題。蘋果日報報導:「考生若兩次測驗都報考,參加大學推甄入學時,成績將可擇優使用」。這個做法就是變相懲罰弱勢學生。請大家看看以下Q & A 。
問:在一般學校還不知道如何因應大學英聽考試的情況下,誰有辦法讓小孩大量補習獲得高分?答:好野人!問:在這個全民勒褲帶的大局下,多少家庭有閒錢讓小孩同一天考兩次英聽測驗?答:好野人!。問:當這些可能考高分的人,連考兩次的時候,在等化排名中被往後擠的人是誰?答:……
孩子,爸爸媽媽對不起你,沒有錢讓你補習加強英聽,也沒有錢讓你同時報考兩梯次大學入學英聽測驗。昨天開車聽廣播報導珊蒂颶風狂掃紐約,史上第一次,紐約市沒有貧富差距:通通沒電,大家一起摸黑,世界大同!
●作者尤菊芳,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外文系。曾於 IC之音主持英語教學廣播節目:《My English, My Heart 我的英文、我的心》、《ABC in Taiwan ABC在臺灣》。目前爲《ETtoday新聞雲》合作名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