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車經銷商“轉投”國產品牌 新老勢力角逐蔓延至渠道端
本報記者 龔夢澤
近日,北京華陽奧通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陽奧通”)發佈公告稱,“公司不再繼續奧迪品牌的經銷業務,但將繼續從事奧迪車型的維修保養業務”。據瞭解,華陽奧通曾是北京最大的一家奧迪汽車經銷商,多次獲得奧迪服務雙杯全國競賽第一名,並且是奧迪北京培訓中心所在地。也正因如此,其突然停止經銷業務,引起了較大反響。
12月12日,《證券日報》記者來到了位於北京來廣營的華陽奧通,上述公告張貼在入口處,門店已經更換成了“AITO”標識,店內也已經沒有了奧迪展車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問界的兩款在售車型。
有不願具名的豪華品牌經銷商向記者透露,華陽奧通的確已被奧迪取消了授權,和它一起退網的還有鄭州中升匯迪門店,原因都是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轉投了華爲問界渠道網絡。“上述兩個門店的投資人本打算把原址拿來做國產新勢力品牌,將奧迪遷到其他地址。沒有獲得同意就先這麼做了,品牌方知道後直接予以退網處理。”
“新勢力與傳統車企之間的戰火,已經從產品端燒到了渠道端。”在中國乘用車產業聯盟秘書長張秀陽看來,持續近兩年的“價格戰”,已經讓處於零售終端,常年進銷倒掛的汽車經銷商難以爲繼,忠誠度也隨之下降。同時,在智能汽車時代的大潮中,消費觀念正在快速更迭,中國高端電動車品牌正逐漸贏得市場和消費者的廣泛青睞。
佐證汽車行業“電進油退”?
公開資料顯示,華陽奧通成立於2010年4月6日,曾是北京最大的奧迪4S店。公司於2012年9月份正式開業,是奧迪A級授權經銷商,擁有奧迪城市展廳、奧迪維修工廠和一汽奧迪培訓中心。2015年,該店奧迪新車累計銷售突破1萬輛;2023年,華陽奧通成爲了中國汽車流通行業4S店汽車營收百強企業。
記者在華陽奧通看到,目前店面的整體裝修還保持着奧迪的主視覺風格,只是更換了LOGO和展車,略顯空曠冷清。據店內工作人員介紹,門店展廳、交付中心和試駕車預計會在本月中下旬佈置完畢。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中國高端純電市場量價齊升,越來越被消費者看好和認可,加上燃油車業績全面下行,公司轉投新能源品牌是遲早的事情。
事實上,面臨市場變化,越來越多豪華品牌(如保時捷、瑪莎拉蒂、寶馬、奔馳等)經銷商也在積極“轉投”新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這些經銷商“轉投”國產品牌,被業內認爲是汽車行業“電進油退”格局下,此消彼長的最直觀體現。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等品牌在華銷量均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同比降幅最高的品牌接近30%。而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蔚來”)的銷量卻同比增長了35.7%,在高端純電市場佔據領先地位。“2023年至今,已有超過40家傳統豪華車品牌經銷商轉投蔚來,這一數字彰顯了蔚來等中國高端電動車品牌的強勁市場吸引力。”蔚來高級副總裁魏健表示。
豪華車價格倒掛現象突出
華陽奧通的情況並非個例,也反映了當前豪華車市場的變化和經銷商面臨的困境。過去,由於豪華車品牌高溢價、利潤可觀,獲取豪華車品牌授權是無數經銷商的夢想。但隨着高端國產品牌的興起,豪華車市場結構發生了變化。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看來,豪華車品牌的價格倒掛(注:銷售價格低於進貨價)幅度普遍達到30%,最高可達50%。當價格倒掛達到30%或者40%,經銷商已無法承受。
“今年豪華車價格倒掛的現象比較突出,經銷商處於赤字經營的狀態,而價格倒掛根本原因是市場供需失衡。”郎學紅進一步表示,由於豪華車品牌槓桿率高,一旦銀行政策收緊,資金流動性緊張加劇的問題出現,豪華車品牌經銷商的風險就會更重。
除了華陽奧通外,另一家奧迪4S店鄭州中升匯迪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也轉投了問界品牌。據悉,該4S店隸屬於中升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公司已計劃分兩批將旗下48家豪華車品牌4S店進行品牌變更,變更後將包含40家AITO用戶中心和8家鴻蒙智行用戶中心。
上海永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近日也宣佈,今年年底前,至少開出15家華爲智選車授權網點。2025年一季度,授權網點將有望超過30家,全面覆蓋江浙滬地區。
有已完成新能源汽車品牌轉換的經銷商經理張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儘管自主新能源品牌的返點佣金較豪華燃油車品牌少,但流量巨大,通過薄利多銷完全可以彌補。“每當小米、華爲鴻蒙智行等國產熱門品牌有新車上市時,都會收穫大量熱情的消費者到店試乘試駕,經常會忙到很晚下班,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不過,張江也有自己的擔憂。在他看來,豪華車品牌讓大家持續相對穩定地盈利了30多年,新勢力品牌能讓經銷商盈利多久還是個未知數。
“從最初堅持直營、線上銷售,到現在積極吸納經銷商網絡,新勢力品牌的戰略調整瞬息萬變,真擔心轉網的經銷商會跟不上節奏,成爲快速轉型的犧牲品。”張江表示,新勢力品牌門店的收入來源單一,只能靠提成。另外,新能源車的售後維修服務比燃油車簡單,能夠創收的空間有限,前端銷售門店與後端服務門店相互分離等,都是今後需要關注和改善的問題。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