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集團幫扶大方兩年:從重新教農民種菜開始
從大棚建好,這裡的土地就沒空着,剛收了西紅柿,又種上了西芹。這樣的輪種模式讓土地的價值比過去翻了好幾番,收入高了,大家自然都高興,不過從上個月起,這份高興又有了不一樣的意義。恆大分批次把這些大棚確權給了貧困戶,上萬個蔬菜大棚分下來,每戶可以分到兩個大棚。
恆大集團扶貧隊員 黃世鵬:大家一開始就是對咱們的政策不是很理解,他說咱們只是嘴上說他有一個或者兩個蔬菜大棚,他沒法真真實實地感受到,通過發放這個大棚證,他們就知道自己的大棚在哪個位置,把經營權握在了手裡,真真切切參與到整個蔬菜種植產業的這個工作中來。
大方縣鳳山鄉恆大二村貧困戶 李品:確權了兩個棚81和82號,不確權給我們的時候,我們感覺到心裡不踏實,確權給我們了,心裡就落塊石頭了。
貧困戶穩了心,幹勁更足。不過,大方工程性缺水較爲嚴重的問題一直制約着農業產業化發展。爲此,恆大專門從以色列進口了滴灌設備。
恆大集團扶貧隊員 楊海鵬:用傳統的澆灌形式的話,每個大棚用水量爲3個立方的水量,滴灌 ,我們只用1個立方的水量 ,所有的毛管的孔,它流的水量都是一樣的,使作物長勢均勻,提高它的附加值。
水通了,前端的生產就有了保障,而後端的市場,則由恆大引進的21家龍頭企業負責。他們可不是簡單地“賣賣賣”,所有龍頭企業都在大方建立了各自的育苗中心。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確保銷售情況及時反饋,指導生產。市場缺什麼,育苗中心就培育什麼。現在,大方的蔬菜最遠已經賣到了東南亞。
地利集團副總裁 ?劉洪勝:我們在全國16個城市 ,有18個農產品市場。市場信息我們可能拿得是最快的,反饋到我們具體要種植什麼,大方蔬菜的產業規模還是遠遠不夠的,我覺得還有開發的潛力。
恆大集團扶貧辦副主任 朱宏濤:從它的產業鏈前端、產業鏈中端、產業鏈後端,全部給它補齊。其實我們建設是強項,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硬件全部配套完成,關鍵還是在後期運營上,不要說是恆大一走,?我們援建的這些東西就擺在這兒,會留下一大批的農業型人才。
這樣的運營理念,讓當地百姓開了眼,原來蔬菜產業是這樣發展的。一年前,村民李玲參加了恆大在瀋陽開展的農業技能培訓,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山。現在,她已經成爲了育苗中心的業務能手。
育苗中心務工貧困戶 李玲:以前的土辦法,撒點種子在土裡,種來收成一點都不好,你看像現在的育苗,大小都是一樣的,栽在土裡就不高高低低了,只要你好好認認真真地管理,它就會有好的結果。
雖然和祖輩一樣,都是靠土地吃飯,但是現在的李玲說起土地不再像過去一樣“苦哈哈”的,而是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喜悅。
育苗中心務工貧困戶 李玲:就感覺苗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樣,下班回家都想到,心裡都有這種牽掛,願望就是好好學,好好學就能趕上他們的技術,就覺得自己已經真真正正成功了。
恆大幫扶大方兩年,僅蔬菜產業,就已經帶動了近7000戶貧困戶就業,年人均純收入超過4000元,再加上肉牛、中藥材和經果林等產業,超過15萬戶貧困戶搖身一變,成爲農業產業工人,雖然乾的還是地裡的活兒,但對未來的期待已經不同。